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均衡促公平 扎实抓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

  近年来,重庆市把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当作最重要的教育民生大事来抓,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强化制度建设,抓好招生入学规则设计,同时坚持以均衡促公平,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招生入学,一件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

  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公平,备受群众关注。近些年来,重庆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一方面完善招生入学制度,依法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回应人民群众对招生入学和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问题的高度关切;一方面着力治本,坚持不懈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短板”、“底线”、“薄弱”问题,致力于将每一所学校办成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我们认识到,作为地处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直辖市,化解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难题,是对教育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修课,是必须面对并要打赢的一场硬仗。

  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的急事、难事。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抓好招生入学这项重大民生工作,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做好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情况汇报,市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审议中小学招生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各区县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中小学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确保了招生入学工作依法依规、平稳有序进行。通过近3年的持续努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这件民生大事得到重庆市各方面高度重视,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难题基本解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总体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二、均衡发展,一项义务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面对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新期待,我们坚持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长期重要战略任务,作为基础教育领域最大最迫切的综合改革项目抓实抓好。按照重庆市政府和教育部签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努力实现均衡发展“三步走”目标:到2015年,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各区县通过国家基本均衡区县评估验收;到2017年,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初步达到基本均衡区县要求;到2020年,全市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为实现“三步走”目标,让均衡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学生,我市坚持把均衡发展和招生入学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同步推进。一是优化校点布局,解决入学需求问题。构建适应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要求的城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配套学校建设纳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3年内新建城镇中小学校131所,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保留和办好村小3470所。全市新增学位26万个。二是均衡配置资源,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投入88亿元实施全面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计划,解决城镇大班额突出和专用教室不足问题,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做到“人人有座位、网络全覆盖、开水全天有,顿顿有热饭,个个有床铺,如厕不排队”。实施农村特设岗位、特色学科教师配备和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3年补充农村教师8202名。三是坚持内涵发展,解决质量公平的问题。出台“减负提质”双十条意见,综合施策,把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去,多把时间空间多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参加社会实践。实施“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体育艺术“2+2”项目实验和实践大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制定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引导学校内涵发展、理性办学。四是创新办学模式,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校牵手工程,每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都有1所相对优质学校结对帮扶;推进“百姓身边好学校”建设,推行委托管理、学区化办学、集团化管理模式,打造优质教育集群,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

  三、机会公平,一条解决入学矛盾的的根本途径

  规范入学秩序、扭转应试倾向、破解择校难题,必须改革招生入学制度,其核心是实现入学机会公平。过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招生入学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高地各自为政,入学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明显违反公平原则和育人规律,二是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的系列文件,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撑,也营造了很好的治理环境。按照国家要求,重庆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坚持依法招生、综合施策,抓住主城区域、抓好热点学校、抓准关键环节、抓实重点时段,确定和完善规范入学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以规则公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读义务教育机会公平。

  一是科学划分片区,实行就近免试入学。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的政策,小学入学全部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小升初”主要实行划片招生,城区入学矛盾突出的个别区县,采取电脑派位、多校划片等灵活多样、群众普遍接受的办法,从今年起,全市“小升初”取消推优、保送入学方式,全部实行就近入学。2014年,我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达95.4%,其余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二是坚持同城待遇,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两为主”、“两纳入”政策,随迁子女法定监护人只需提供户籍证明、务工证明、住(租)房证明、流动人口居住证明等“四证”,随迁子女就可与与城镇学生一样入学、一样免费、一样读书。全市接收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由2012年的657所增加到2014年的1967所,接收随迁子女由27.8万人增加到34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的11.3%。  三是注重学段贯通,引导生源合理分布。推行小学与初中对口入学,小学毕业生主要按对口直升、划片入学等方式,就读本地初中。实行普通高中将70%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辖区内初中学校政策,江津、綦江等区县实现了100%的高中指标到校,全市13万初中毕业生免试直升高中,促进了初中学校均衡发展。四是划定政策红线,治理择校乱收费。把“禁止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乱收费,一律不得收取择校费”作为招生政策红线,任何区县、学校不得逾越。实行“阳光招生”,全面公开招生计划、入学程序、划片方案、招生政策等信息。加大择校乱收费查处力度,多年来群众反应强烈的择校乱收费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中小学招生收费的信访投诉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周旭)

收藏
(责任编辑:柴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