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统筹协调 健全网络 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2015-10-16 来源:教育部收藏

湖南省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地区和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4年,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在校生50.5万人,其中贫困学生22.5万人、占45%。在上级关怀和指导下,我州立足实际,构建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加强政府统筹。湘西州委、州政府把资助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州县两级成立以州长、县市长为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将资助工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州委书记、州长亲自协调贫困学生救助资金,争取捐赠项目。教育、财政、扶贫办等10余个部门积极参与资助工作,形成了政府领导,教育牵头,部门协调配合的资助工作体系。

  二是加强项目统筹。尽管财政困难,我州毅然开通“配套资金无条件预算、助学资金无障碍拨付”两个绿色通道。2004年起,县市统筹安排40万元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财政按每人0.5元标准设立政府助学专项资金,重点资助特困学生。2014年财政足额配套助学金2000余万元,开创我州财政的先例,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扩大到一、二、三年级符合条件的学生;2015年春季,在全省率先落实国家对中职和普通高中学生实施的助学金补助标准,由1500元提高到2000元。

  三是加强宣传统筹。全州资助部门运用“互联网+”的思路,在各类媒体宣传资助政策,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诚信感恩的典型学子,在市区主要地段的LED电子屏滚动播出贫困学生的VCR等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健全资助网络,完善工作体系

  一是健全资助机构网络。我们自2004年设立资助机构以来,做到了机构、经费、人员、设备、制度“五到位”,保障工作必要条件。2012年,州、县两级资助中心率先达到省厅提出的“标准化建设”A类单位。2014年,又在全省率先将资助机构延伸到基层学校,形成州、县、乡、校四级资助工作网络,为精准资助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健全资助队伍网络。我们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资助工作的先决要素来抓。州、县两级资助中心专职人员达3-6人,他们以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精细作为资助工作根本立足点,树立一心为贫困生服务的观念,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已的职业道德、法律素质、业务能力,成为群众满意的队伍。

  三是健全信息化网络。我们在全省率先研发开通助学网、助学微博、助学微信公众平台、资助移动APP平台,构建四位一体的宣传网络平台。创建中职学生点名系统。创作助学公益宣传歌曲,通过音频、视频让国家资助政策家喻户晓。将各级资助政策文件,制作成手机电子书,方便快捷查阅。运用“知了通讯录”创建省、州、县、校四级手机电子通讯录,开通垂直、便捷的联系通道。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高资助效益

  一是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我们建立了湘西贫困学生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制定《贫困学生认定办法》,把贫困生分为三类: A类(特困)、B类(困难)、C类(一般)。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对突发变故致贫或已经脱贫的学生重新认定,实时调整,动态管理,精准资助。建立精准资助流程,规范操作,资助对象实施班级评审、学校评审、调查核实、张榜公示四步审查,确保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资助。

  二是努力拓宽资金渠道。我们不断创新社会捐资模式,在海内外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下,多形式募集社会救助资金。2013年9月以朱镕基总理著书版税收入设立的实事助学基金会第一笔资助资金300万元,落户老总理少年时期求学过的湘西,并争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省扶贫办、省教育厅等部门配套项目资金2300万元。2010-2014年,接受社会捐赠资金1.3亿元,资助16.8万名贫困学生。澳门大专教育基金会、实事助学基金会、湖南宋祖英助学基金会、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等为湘西助学项目品牌。

  三是积极创新资助模式。首先,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励志、感恩和诚信等主题教育活动,勉励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其次,坚持资助与研究相结合。先后申报立项《集中连片开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研究》等4项湖南省规划课题,共有60余所学校、500多名资助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参与研究,被省厅评为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奖,30余篇论文分别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第三,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制定《湘西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探索补偿措施,逐步实现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平”,帮助贫困学生健康发展。2015年,我们启动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年培训项目。开启了我州学生资助工作由注重个体资助向精准资助转变,由单一经济资助向心理帮扶与经济资助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