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给技术人才足够的人文营养

2015-04-0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随着地方本科高校逐步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其课程设置中的一个突出变化将是毋庸置疑的,即专业教育被强化,学生动手、应用能力成为教育的重点,专业、技术、应用的“三点一线”,“学校—企业”的直接“投篮”将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有人说这是大学教育功利性的体现——功利者,追求短、平、快也,以经济效益或市场反馈为唯一考量目标。

  一锤定音,自是有失偏颇,经大学之教化,学生毕业后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干、获得营生的手段,此等教育的价值是要打折扣的。毕业即失业对于任何一所大学和教育者而言都不是光彩和值得炫耀的事,因此基于学生生存与发展之需要的大学教育无可厚非,是一种面对市场、接受挑战、获得竞争力及与时俱进的体现。

  但是,如果一味强化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只强化如何动手与应用的知识学习而忽视文化陶冶,造成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乃至成为有缺陷之人,便得不偿失了,于高等教育举办的初衷有害,于学生一生的成长无益。

  在大学之前,应试教育模式让青年学子陷于机械的背诵、考试,即便面对已被压缩得不能再压缩的国学经典课程,学到的只有应试之技巧,遑论理解与感知。这一课,若在大学得不到“补习”,对于其构筑完美人生而言是一种永久的文化缺憾。如果说专业学习能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与出色的技能,人文素养则能让他们有情有义,温和、宽厚、礼尚与具有内涵。

  东软集团一位高管曾面对一所信息技术学院的大学生畅谈,技术人员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位高管学技术出身,对于技术与应用自是行家里手。技术是一名技术人员的“底气”和“动力源”,但随着其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仅有技术是不够的,比如由技术员、工程师到技术经理、技术总监的跨越,比如由专业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的转折,比如面对技术与生活、艺术的融合,比如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企业将要面对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等等。

  当然,高管所言的写作能力或许仍停留在技术层面,是此技术与彼技术的互补,是“文武双全”人才观的另一种表达。但是,笔者相信,写作的过程与编代码的过程是有差异的,思考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有一定的温度感知,后者仍无体温。

  除了写作,国学、伦理、政治、法理、新闻、阅读、交流、公益、互助、演讲……都可以让学生从专业中抬起冷峻的脸,在文化思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内心的温暖。故而,应用技术类高校当以专业技术训练为经与纬、以人文素养教育为脉与络,让专业、技术、应用的“冰冷”掺合上人文素养的“厚度”与“温度”,以显示与众不同的大学底蕴。当有的高校成为技术人员的批发市场、大型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源订单培养中心并以此为乐时,注重人文素养的高校所培养出的技术人员,却是朝着将来做有责任的企业家、有文化的创业者、有良知的技术精英、有实业兴国梦想的弄潮儿、有思想的经营者而努力着,胜败已然分明,毫无悬念。

  人才者,须德才兼备。德从何来?无法从专业上来、从技术上来、从代码上来、从机器上来。任何有责任的大学都不想培养“不义而富且贵”之人,是要培养胸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理想的有一身本领与技术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而这一目标是属于所有高校的,更是人文素养教育“先天不足”的应用技术类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着力点。(广东东软学院 许锋)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