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2011计划”推进的关键阶段召开这个会议,这对推进此项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辽宁“2011计划”的推进工作做以交流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凝聚力量,打牢协同创新坚实基础
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先后有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引擎。这些为辽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走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带来机遇和挑战。
我省引导和支持高校坚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顶天”发展高水平与“立地”服务高质量之间的辩证统一,为开展协同创新打下了一定基础,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学科专业建设面向行业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重点和特色学科建设。实施“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近三年省财政专项投入5.1亿元,立项建设206个重点学科。二是加强专业建设。专项投入近5000万元面向重点产业集群立项建设230个重点专业。
第二,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
一是改进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启动125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其中有60个为高校与辽宁重点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共建。二是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10所高校与60余家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培养规模100人;与130余家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培养规模300人。三是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了“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辽宁省特聘教授支持计划”,专项投入1.2亿元,用于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
第三,科技创新进入经济发展主战场。
一是实施“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工程”。目前专项投入1.2亿元,立项建设重大科技平台15个,有6个平台成为国家级科研平台。二是实施“辽宁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认定70个高校科技平台与53个工业产业集群建立对接合作关系;高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覆盖了全省44个县中的22个。
二、真抓实干,推动“2011计划”稳步实施
(一)总体要求
按照“社会急需、能力提升、制度保障、贡献重大”的要求,实现我省高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为辽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二)基本思路
1.梯次化培育。鼓励高校先行先试,建立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报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同意后筹建省级。在筹建的基础上,经过评审确定为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经过进一步培育,申报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2.精品化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遵循按照国家标准和工作程序进行,坚持标准,宁缺毋滥。
3.特色化发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充分体现辽宁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通过开展协同创新,高校要彰显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研特色以及三位一体的整体特色。
4.层次化推进。协同创新的开展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但坚持分类指导,帮助高校确立牵头开展还是协同参与的角色定位。体制机制改革八个方面不强求一次到位,在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也是成功。
5.目标化管理。省教育厅与协同创新中心签订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将体制机制改革、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贡献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我省将筹建30个左右协同创新中心,认定10个左右协同创新中心。支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四)具体推进措施
1.需求导向。指导高校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我省三大战略等凝练重大社会需求,初步确定25个协同创新前期培育方向。
2.培育筹建。批准13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筹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涉及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重大新药创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
3.认定支持。聘请在培育建设或评审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评定,2013年认定5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资助强度为200万元。
4.绩效考核。下一步将与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签订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年度考核绩效显著的,实施滚动资助。
5.全面保障。在资金方面,“985工程”、“211工程”经费与“2011计划”做好衔接;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向“2011计划”倾斜;在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方面,攀登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计划优先支持“2011计划”;在科研方面,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工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等方面经费,统筹优先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协同创新中心予以特殊支持(如省政府投入3000万支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通航大楼建设)。
三、阶段性成果
辽宁省教育厅和省内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推动着各项工作的开展,真投入、真干事,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协同创新理念已深刻渗透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我省80%以上的本科高校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各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之中,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三位一体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部分方面已做出有益探索。
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过程中,我省高校在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并在有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东北大学牵头的“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使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在历经20余年的成果转化、校企互动阶段后进入多元协同的全新时代;大连理工大学牵头的“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将中国最早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模式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的“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以当量股份制为核心的资源汇聚和配置的崭新模式等等。
(三)部分中心支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已显现出巨大潜力。
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在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方面已初见成效。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牵头的“矿山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将为具有8000多座矿山资源的辽宁建设生态省、实现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贡献力量;沈阳化工大学牵头的“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将与辽宁全部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开展全方位的对接合作。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2011计划”的开放性原则。
无论部委属还是地方高校牵头哪一类别的协同创新中心,只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就应当予以支持。
(二)建立“2011计划”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建议就政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防止信息不对称,特别是防止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中心重复建设。
(三)加强对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建议加强在管理科学、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深化对协同创新内涵和组织管理的认识。出台更多的配套文件,为各地区协同创新工作的推进提供指导依据。
“2011计划”是高等教育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我省将积极领会和贯彻协同创新的精神内涵,并以此促进转型与发展;我省也希望能够得到机会,把多年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积累的创新能力释放出来,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希望能同在座的各省份、各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携手迈向“2011计划”的新征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