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天津大学:把握机遇,统筹规划,深化改革,走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2013-08-16 来源:科技司收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加快实施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天津大学把握机遇、凝心聚力、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扎实推进,确定了“以学校优势创新资源为依托,推动‘2011计划’深入实施;以‘2011计划’为抓手,加快学校事业发展”的工作要求,形成了“一二三四”的总体工作思路,取得了切实的成效。

  一、总体思路

  “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个国家战略,是构建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种现实思考、一种理念转变,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作为“2011计划”的实施主体,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计划实施的重要性,牢牢把握计划的内涵与本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天津大学结合自身的现有基础和优势以及未来战略发展目标,经过系统调研、深入思考,进行了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形成了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注重两个结合”,即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学校内涵式发展相结合,2011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与学校内部机制体制改革相结合;“把握三个着力点”,即着力于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着力于高校的主体地位,着力于机制体制改革;“做实四项工作”,即规划布局(优势与需求相匹配)、建设培育(建设与培育相促进)、政策支撑(硬件与软件相协调)、资源盘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二、具体措施

  “2011计划”是一项全新的计划,计划的重点在于机制体制改革,而改革的难点则在于“找问题、抓重点、敢突破、真投入、成长效”。基于此,学校在推进“2011计划”过程中,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有效地保障了计划的实施。

  (一)建立了强有力的高效管理框架——高度重视,统筹规划

  对于“2011计划”的实施,天津大学的工作理念是“建设一把手工程”,“不是建学校的协同创新中心,而是建国家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模式是“全校上下一盘棋”,即“协同、高效、规范、务实”。

  2012年5月7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视频会议召开之后,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2011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2011计划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2011计划”,形成了“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工作小组组织协调、2011计划办公室推进实施、各中心工作小组具体落实的“四级管理框架”。其中,领导小组为学校党委常委会,工作小组负责人为学校主管学科、财务、科技、人事的4位副校长,成员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给予了“2011计划”最高层次的行政管理保障。

  为了进一步明确方向、确立目标、突破机制,稳步推进,“2011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先后召开了百余次的多层次、多类别、多方向研讨会及座谈会,并印发了千余册“2011计划”的政策解读手册和学校“2011计划”建设发展手册,为“2011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得“2011计划”的实施方向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措施更加可行。

  (二)优化多学科的交叉协同规划——体现特色,突出优势

  为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强学科交叉发展,充分体现天津大学的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学校重视跨学科科研合作平台建设,于2012年成立了遥感研究中心和应用数学研究中心,2013年成立了海洋X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学校统筹规划,精心部署,通过化工、环境、材料、药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推进动力、机械、力学、材料、控制、仪器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组建高效环保内燃动力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促进建筑、计算机、软件、管理、人文、艺术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组建中国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推动光学、计算机、软件、信息、控制、管理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组建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

  (三)形成了特区制的管理制度体系——把握重点,深化改革

  为推进各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发展,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制定了《关于协同创新中心科研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等14个相关文件,允许中心各项机制体制改革“超常规进行”、“先行先试”。

  在人员聘用、考核评价、人才培养、科研组织管理、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赋予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例如,在考核评价方面,中心实行“双考核”机制,进入协同创新中心的人员,实行“学校 + 中心”双考核,学校设定新的考核标准;科研组织管理方面,中心建立了协同人员“动态备案管理”机制,进入协同创新中心的人员,需要填写“备案表”,内容涉及人员、项目、成果、平台等,加强协同管理,并积极鼓励与支持参加校外协同。

  同时,在研究生招生、优秀人才计划、公派出国、仪器设备共享、经费投入等相关给予中心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

  (四)完善了多元化的资源投入机制——整合盘活,全力保障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积极吸纳地方、企业及社会的支持与投入,加快基地、平台、资本、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汇聚与盘活,全力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基础设施方面,学校在新校区预留了建设用地,将很好地支撑协同创新中心的未来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拟投入4.1亿元,预计2015年底将完成 6.9万平米的建筑;与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共建滨海工业研究院,占地450亩,计划建设30万平米,拥有足够的空间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支撑。其中一期建设7.8万平米,燃料中心8500平米,精馏中心1.4万平米已投入使用。

  资金投入方面,设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运行支持经费,同时,学校“985工程”、“211工程”经费也向中心倾斜。

  仪器设备方面,建立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同时设立大型仪器开放基金,用于仪器共享补贴。

  三、发展目标

  (一)重点提升四项能力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是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通过推进“2011计划”的实施,加大协同创新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能力。

  1.人才培养

  依托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学院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等多项改革工作的整体发展,共同支撑学校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师资队伍、多元化培养平台、国际化培养条件的发展建设,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实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

  2.学科建设

  天津大学结合自身基础和特点,调整内部学科结构,通过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挖掘新的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优势学科群,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2011计划”的实施,将实现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相互促进、支撑发展,依托中心不断汇聚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开展协同研究,培养创新人才,共享创新资源,建设跨学科研究平台,从而实现“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

  3.科学研究

  天津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发展目标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内容一致,目标融合,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通过深化科研机制体制改革(包括考核评价、科研经费、知识产权等),组织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解决大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整合、盘活及高效、规范利用科研资源,以“实现若干领域科学研究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标。

  4.社会服务

  突出重点、打造品牌,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将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有效力量。

  天津大学产学研合作基础强、效果好,2009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天大建设滨海工业研究院,要求“探索深化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建设国家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同时,学校还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改革。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往往是以单一项目为驱动,共建研发中心,围绕企业急需培养专门人才,满足单一方向的区域发展需求。

  协同创新是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更高级模式,将传统产学研合作活动集成放大,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解决行业产业共性问题;将传统“点”的协同升级为“面”的协同,打通创新链上、中、下游,紧密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区域协调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提高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与人才支撑,从而提升天津大学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

  (二)着力做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1.建设好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将全力建设好国家首批认定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方面,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化学化工论文影响力进入国际前10名;学科发展方面,深化化学、化工学科交叉融合,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新的重要学科方向;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与引进数十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以及具有深厚学术造诣、良好创新潜质的青年科学家,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方面,以造就“国际化学化工领域著名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社会贡献方面,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瓶颈,支撑重点企业赶超世界一流水平。

  2.培育好6个协同创新中心

  培育好面向科学前沿的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国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协同创新中心,面向行业产业的高效环保内燃动力协同创新中心、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以及面向区域发展的海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滨海新区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1)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联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以及北京京仪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共同培育组建了测量科学与高端仪器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将围绕超尺度下的测量理论与方法、现场测量的动态与方法、极端传感器件的理论与方法、高端测量仪器的制造方法与产业化技术等重大科学任务展开协同创新研究。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测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超尺度测量、现场动态测量、极端传感器等领域取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致力于高端测量仪器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支撑基础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及行业产业发展;培养国际一流的测量科学与技术人才。

  (2)中国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是由天津大学牵头,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故宫博物院等多个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校组建的。中心以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为主题,从中提炼4大关键问题和6个具体研究方向,内容涉及具体保护对象、保护的手段、文化的传承途径及保护政策和技术方面。该中心将在技术创新方面建立基础数据平台,认知研究平台,保护检测平台,传承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多层次、高质量、复合型的文化遗产学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外部招聘、内部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的方式,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化遗产研究队伍;中心最终将探索出一套贯穿前沿、记录、认知、保护、传承的系统研究模式,以及统筹高校、政府、行业、院所、国际的合作机制。

  (3)高效环保内燃动力协同创新中心

  由天津大学牵头,联合内燃机产学研联盟、陆军动力研究所、中德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以及国内骨干发动机企业、骨干零部件企业组建成立高效环保内燃动力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将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在燃烧基础理论与新技术、减震降噪理论与技术、能量综合利用与节能新技术、整机控制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展开重大基础理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协同研究,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内燃机完全自主开发,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1计划”是一项改革的计划,创新的计划,更是一项战略规划。天津大学将紧紧围绕“2011计划”的核心与重点,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建设,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