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介绍

2013-08-16 来源:科技司收藏

  一、中心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目标

  1.支撑河南粮食持续增产增效,保障实现2020年河南增产300亿斤的目标。结合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布局,中心在河南省豫北高产灌区、豫东补灌区、豫南雨养区、豫西旱作区等4个主要粮食生态类型区,分别建设“一田三区” 高产高效样板田。通过“一田三区”的示范推广,实现河南粮食主产区夏秋两季亩产超吨粮或双增“100”目标(亩增产100斤、增效100元)。

  2.探索转变河南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粮食和农业方面的协同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必须建设集良种培育、高产创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物化平台。 我们下决心着力建设3万亩“2011协同创新现代农业试验区”,努力探索中原地区人多地少条件下的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模式。四年建设期内,试验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100%,生产管理精准化达95%以上,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10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在粮食高产创建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3.保障河南千亿斤粮食安全收储、保质减损和加工增值。研发集成绿色安全储粮、清洁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减少粮食收储过程中损失率3%左右;提高加工得率3%左右,粮食收储加工企业推广应用率30%以上。在粮食储藏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二)重点任务

  1.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相结合的技术及其理论方面实现突破。育成10个以上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省审、国审小麦玉米新品种,年示范推广面积6000万亩以上,成为河南省和全国主导品种。

  2.在一年两熟季季间、季节间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及其理论方面实现突破。研究集成适应河南4个生态类型区的4套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体系,累计示范推广1.5亿亩次以上,成为河南省或全国粮食增产主推技术。

  3.在粮食安全收储、保质减损的技术及理论方面实现突破。

  (三)预期指标。

  将协同创新中心的理论和技术成果物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学科集群同步发展;带动全省1000-1500万亩范围内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每年实现粮食增产10-15亿斤、农民增收10-15亿元的双增目标;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永久牌农技队伍。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育和壮大1000-1500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每年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000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0-15000人。

  二、中心运行与改革

  (一)管理方式

  “中心”作为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管理、相对独立、自主运行的“非法人制”实体机构,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采用“管理委员会→中心主任→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的四级组织管理体制。

  1.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河南省主管教育科技的副省长和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担任,中心牵头高校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任常务副主任,成员由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发改委、人事厅、科技厅、农业厅、农开办、扶贫办等厅局的主要负责人担任。

  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协同体单位支持、中心发展规划审定、配套政策与经费条件保障,统筹协调参与协同创新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等重大事宜。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2次会议,遇重大事情常务副主任可以随时召集会议。

  2.中心主任委员会

  中心主任委员会由中心主任、副主任、平台主任和中心办公室主任组成。中心主任由管理委员会任命或面向国内外招聘,并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创新平台主任通过竞争上岗并由中心主任聘任;平台主任负责团队组建、人员聘任、目标管理、团队绩效考核与日常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中心的目标任务、机制创新、人员聘任、考核办法、业绩奖励和日常运行等事宜。

  (二)运行机制

  1.按照“非法人制”二级虚拟实体单位进行管理,“中心”在人、财、物管理和运行等方面享有高度自主权。

  (1)人事管理:学校负责核定和审批中心在编人员编制,对中心进人指标单列,所有进入中心的专业和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律纳入中心编制,中心负责录用聘任、考核管理、业绩奖励等;中心根据业务需要自主决定兼职与双聘人员的聘用管理,并有权独立进行职称评聘。

  (2)财务管理:河南农业大学对中心财务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中心财务在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户管理、独立核算,并接受牵头高校及上级机关的财务审计与监督管理,确保国家、省支持经费及协同体单位和社会、企业捐(资)助经费全部用于中心建设与运行。

  (3)资源管理:河南农业大学负责为中心提供必要充足的办公、试验场所和实验仪器设备。中心负责各平台布局、功能界定、日常维护管理。中心新增仪器设备由学校和协同体参与单位统一论证采购,并纳入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与协同体共享共用。

  2.中心与我校院系间的界面问题

  (1)学生招生、管理及培养。学校每年给“中心”的各级各类学生培养指标单列下达,由中心和相关院系、学科共同制定培养管理方案,相关院系负责学生的招生录取、日常管理、理论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并负责提供国家和省核定的基本培养费;中心负责学生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授课、教学实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指导毕业论文,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出国培训、联合培养、创新实践等,并负责提供新增量部分的经费支持。

  (2)受聘人员及设备管理。受聘中心的院系人员,其人事隶属关系不变,工资、岗位津贴等仍由所在院系发放;中心对相关院系受聘人员按全职人员进行管理,负责科研考核、业绩奖励,并提供出国进修、合作研修及完成岗位任务等必要资助;受聘人员完成院系和中心下达的任务与业绩,中心和所在院系同认。中心整合的所有仪器设备等公共资源向院系开放服务、共享共用。

  3.各协同单位成立“2011协调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各协同单位与中心的联络协调。

  (三)科研模式

  中心实行“科学咨询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平台主任→创新团队”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

  科学咨询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聘请国内外小麦、玉米研究领域的院士、著名专家学者组成,主要负责粮食作物科技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研究方向、课题设置、团队组建等咨询与指导。

  中心业务实行科学咨询委员会指导下的平台主任负责制。平台主任在首席科学家指导下负责组建创新团队,并在团队组建、岗位设置、人员聘用、任务分工、资源调配、绩效考核、业绩奖励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

  (四)队伍建设

  中心享有相对独立的人事管理权,并实行“五定”和“流动不调动”的人事管理办法,建立界面清晰、任务驱动、全员聘任、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的人才队伍管理运行模式。

  1.定岗位,实行“按需设岗”。

  中心岗位分为全职固定岗位、兼职双聘岗位、访问流动岗位、辅助岗位和管理服务岗位。

  (1)全职固定岗位,包括中心主任、副主任、平台主任,以及协同体单位受聘进入中心合同约定的技术岗位人员。

  (2)兼职双聘岗位、访问流动岗位。兼职双聘岗位指与中心有明确聘任合同,每年在中心工作3个月以上相应职位,包括协同体单位以外的首席科学家、团队成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等;访问与流动岗位指在中心进行短期工作、交流或学习人员,包括高级访问学者、普通访问学者、短期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学生等。

  (3)辅助岗位包括中心聘用的实验技术人员、科研助理和试验示范基地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4)管理服务岗位包括负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科技人员和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

  2.定条件,实行“竞争上岗”。

  中心主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院士;(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第一完成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第一主持人;国家级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中原学者。

  平台主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第一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第一主持人;(4)国家三大奖一等奖前3名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中心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心主任、副主任和平台主任岗位进行评审聘任;平台主任依据与中心签订的总体和年度目标任务,负责制定创新团队人员的上岗条件、评审聘任和考核管理,并报中心管理委员会备案。

  3.定任务,实行“目标管理”。

  中心依据国家批复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2013-2016年)”制定的主要任务、考核指标和年度实施计划、绩效指标,分别制定中心主任、副主任、首席科学家和平台主任的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指标;平台主任制定各创新团队及其受聘人员的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指标,中心对平台、平台对团队及其所有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实行全员目标合约管理。

  4.定考核,实行“绩效考核”。

  中心依据聘任合同,对所有受聘人员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对担任组织管理岗位的人员考核其组织管理和业务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对其他人员只考核业务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中心管理委员会组织第三方对中心主任、平台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进行考核;平台主任按团队对所有受聘人员进行业绩考核。所有受聘人员绩效考核分年度考核、期中考核(2年)、建设期满总考核(4年)。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中心与原单位对考核结果同认。

  5.定奖励,实行“优劳优酬”。

  中心采用“目标任务业绩奖励+突出贡献业绩奖励”的形式,以平台为单元,实行“四年总考评,一年一兑现”的业绩奖励发放办法,各平台按照“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根据团队成员完成岗位任务情况和业绩贡献大小,合理确定每个成员的业绩奖励数量并在平台公示,报中心主任委员会审核批复后,由河南农业大学财务处在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直接打入个人账户。中心对平台、创新团队和受聘人员超额完成的业绩,以团队为单元发放突出业绩奖励。

  目前,中心共聘任专兼职人员199人,其中,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程顺和院士,美国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前美国玉米遗传学会主席Thomas教授,分别担任小麦、玉米方面的首席科学家。

  (五)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

  以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粮食生产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本硕博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卓越人才交叉互动的两种培养模式。

  1.“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秀生源吸引办法。中心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并在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分别招收“本硕博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对高考成绩超过一本分数线80分以上、50-79分和30-49分的学生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和2万元,并对录取到“本硕博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全程免除学费,按月发放助学金。

  (2)选拔与培养管理。对学习成绩优秀的本科生,经指导教师推荐、中心导师组面试考核合格者,可直接录取为硕士生;对学习成绩优秀、具有创新潜质和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包括其他考生),采取“申请+考核+目标任务书”的方式,即个人申请、导师组考核、签订目标任务书,直接录取为博士生进行继续培养。

  中心对拔尖创新人才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基本学制为8年,即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3年;由中心成立导师组对学生实行“一对一”培养,并采用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论坛、国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实训锻炼等多种方法,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中心设立专项经费,对列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本科阶段6个月、硕士以上阶段12个月的国内外联合培养。凡达到规定培养目标的,经中心导师组考核、协同体高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颁发相应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代农业产业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探索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和“干中学”、“学中干”的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机制。

  (1)本科阶段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所在学院审核通过,确定为应用型卓越本科人才培养对象。培养合格并获得相关学科推免生资格,或从“本硕博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分流的本科生,确定为应用型卓越硕士人才培养对象。

  (2)凡被确定为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实行中心选派导师与基地聘任导师共同培养的双导师负责制,中心和相关学院依据专业卓越人才计划培养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设置方式,通过建设高质量案例教材,录制视频案例库,增加综合性、实用性实验课程比例等措施,强化实践、实习和实训环节。每个学生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基地顶岗实践和校外实习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

  (3)凡在中心示范推广基地完成顶岗实习规定时间,或全程参与基地某一领域生产实践环节,并完成相应的专业实践报告的本科生,经学生申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即可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对于应用型卓越硕士人才的学位论文,形式包括调研报告、专利、粮食高产创建试验与示范技术报告、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与运行机制调研报告或农业技术推广案例分析等,通过答辩,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中心建立“导师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协同培养”的机制。学生在协同创新体高校间所修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互相承认。

  (2)中心对进驻农业生产企业、粮食生产示范和推广基地的学生,发放一定的顶岗实习与生活补贴,并对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突出业绩奖励。

  (3)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基金,每年资助10%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到基地进行创业,凡签约协同创新中心3年以上、在示范基地创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心保留其学籍,并提供创业基金。

  (4)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优基金

  ① 全国优博论文培育基金。每年从二年级博士研究生中选拔10%进行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连续资助2年。② 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每年通过发布课题指南、个人申请、导师组推荐、国内外专家网评等程序,遴选出30%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资助。③ 优秀研究生专项奖学金。每年评选出30%的优秀研究生。④ 学术型研究生国外联合培养基金。对在校的全部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和30%的学术型硕士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培养。⑤ 研究生暑期学校,采取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讲座、开展研究生专题讨论或现场观摩实践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

  4.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1)国际化青年人才培养:与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2)博士后:凡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优秀博士,除享受学校的一切待遇外,中心与其签订目标任务合同,选派其到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所需费用由中心承担。

  (3)技术型专业青年人才培养:实施青年教师“三人行”驻点活动、高产创建竞赛活动等,着力培养专业青年技术人才发现、解决粮食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复合型实用青年人才培养:面向粮食主产区的县乡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及示范基地等农村青年,以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采取现场培训、短期培训、田间实训等形式,为农村培养一支留得住、能种田、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永久牌”青年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5.国际粮食作物访问学者培养模式

  为提升中心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影响,启动国际粮食作物访问学者培养计划,并设立专项基金,吸引国内外粮食作物访问学者前来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和培养提高。到2016年首批培养高级访问学者和普通访问学者各10名以上,并探索总结出国际粮食作物访问学者培养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在全国省级、国家级农业领域协同创新中心示范推广。

  6.设立粮食作物科技创新开放基金

  中心每年列支50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10-15项粮食作物科技创新开放课题,通过发布课题指南、公开招标,吸引海内外优秀粮食作物科技创新团队和和青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加盟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六)经费投入与资源整合

  1.仪器设备整合

  中心对组建期间已整合的120台套仪器设备分两步再行优化、共享共用。2013-2014年,按照“尊重现实、谁拥有、谁管理”的原则,实行分室管理、共享共用,中心依据共享共用情况,统一支付相关水电费、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费及实验技术人员业绩奖励。2015年,河南农业大学新建粮食作物协同创新大厦交付使用后,对整合的所有大型仪器设备,按照仪器功能组建公共测试分析平台,并建立资源共享信息档案和管理网络,对所有仪器设备实行“云”管理。同时建立专职实验人员队伍,由中心统一聘用、统一管理考核,以保障公共平台高效有序运行。公共平台水电费、仪器设备维修费、维护费等由中心承担。

  2.各方投入情况

  (1)河南省政府支持。中心培育组建期间,省政府出台文件,从吸引人才、平台建设、专项经费等5个方面给予支持。每年拨付3000万元建设经费,连续支持四年。 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后,郭庚茂书记、谢伏瞻省长、徐济超副省长作出重要批示:要大力支持,把中心建成全国一流。 目前,正在筹备省政府常务会,专门研究支持中心发展。

  (2)省直厅局和地方政府支持。河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投入首批启动经费800万元。省教育厅、省发改委正在审批协同创新大厦B座的立项及支持政策。省农业厅、省农开办、省农机局分别针对中心的“一田三区”和3万亩试验区建设,出台了支持计划。方城县通过土地流转和资金汇聚,支持试验区建设。

  (3)河南农业大学投入。支持中心一期建设经费1700万元,每年支持中心500万元设立开放基金。在校区内建设10万平米A座、B座协同创新大厦,总面积100亩的粮食作物协同创新园。

  (4)协同单位投入。河南工业大学每年支持1000万元运转经费;3个协同企业支持1900万元运转经费,并分别建设1个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七)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

  为创新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引进粮食作物优秀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粮食作物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发展,中心实施“河南粮食作物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交流行动计划”。

  入围“2011计划”,对于河南省农业高校来说,使命艰巨,重任在肩,万里长征才走出了第一步。但我们有信心把握好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力建设好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支撑、引领河南粮食丰产和现代农业发展,使中国的粮仓更加殷实、国家的粮食更加安全!

(责任编辑:王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