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发挥智库优势 助推滇西教育精准脱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支持滇西扶贫开发工作经验

2016-10-21 来源:规划司收藏

  按照中央关于定点联系帮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总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认真落实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贯彻“扶贫先扶智,扶智必扶教”理念,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把发展教育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把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国家教育智库资政育人作用,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准确了解滇西贫困地区有效需求,着重补短板、保底线、促发展,以创新理念为引导、以制定规划为统筹、以改进政策为驱动、以培训师资为关键、以智慧课堂为基础、以未来学校为方向、以科学评价为抓手,突出对滇西贫困地区的智力支持,着力增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三年多来,中国教科院派出多名得力干部,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开设了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实施了多项教育精准扶贫计划,争取到上亿元社会资金,培训了上千名校长教师,惠及了滇西各地州市,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边远山区学校,谱写了智力扶贫的新篇章,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上下高度重视,建立对口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中国教科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将其作为中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视为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应用实践的重大机遇,当作锻炼干部、培养队伍的重要舞台,以“双赢”的理念对待扶贫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选派德才兼备干部的要求,采取自愿报名和组织选派相结合办法,自愿申报择优选派,组织选派不讲条件,经过院务会集体决策和公示程序,先后派出四位得力干部支持滇西扶贫工作,其中一位院领导挂职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并担任教育部滇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三位干部先后派驻联系点德宏州芒市挂职副市长。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前线和后方密切协同,院主要领导亲赴大理、芒市考察,现场慰问挂职干部,听取专题汇报,做专场学术报告,调动院内书刊、科研、培训、实验等资源无偿支持一线;四位挂职干部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当地教育质量不高、人才短缺实际把脉问诊,充分发挥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抓规划、抓项目、抓师资、抓人才,对症下药实施智力扶贫根治素质型贫困,带动挂职地区教育优先发展和内涵发展,推动精准扶贫稳定脱贫工作。二是立足长远,在全院营造积极争取挂职锻炼机会难得的良好氛围,在报名者中预选出后继派出干部,使派出干部队伍后继有人,传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三是坚持工作和生活兼顾,院班子关心挂职干部,人事部门对口负责,把在外安全摆在首位,严格外出纪律,工作上严要求,做好表率作用,思想上高关注,交流汇报制度化,生活上常关心,给予适当补贴,帮助解决后顾之忧,促进挂职干部快速成长,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公开公平竞聘中陆续被选聘为中层干部。

  二、 深入调查研究,找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

  贫困是一个社会系统性问题,扶贫的实质是扶人,滇西地区贫穷落后,关键在人才不足,核心是教育落后,“扶贫先扶智,扶智必扶教”成为必由之路。中国教科院挂职干部发挥科研专业优势,认真做好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下达的研究课题,集中对当地教育贫困问题进行精准识别,在总结经验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状况调查、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等一系列调查,对历年中高考成绩进行结构性分析,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师生教学状况,进入课堂听课评课,召开各种教育教学形势分析会,与当地干部教师共同探讨,摆事实,讲道理,依数据,集思广益,找出制约滇西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短板,聚焦到县域小学英语教学开设率偏低、中学理科教学薄弱、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模糊和教育信息化应用不足、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缺少等五个核心问题,清晰了县域教育扶贫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把脉问诊,找到了贫根穷源,为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内涵发展,实施科研引领教育扶贫工作

  经过国家、行业和社会的共同扶持,以及贫困地区的自身努力,滇西山区学校硬件装备大幅改善,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教育落后主要表现在质量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师资差距,因此中国教科院选择以缩小教育质量差距为重点进行精准帮扶。一是分析质量问题入手,分别在大理州、德宏州、临沧市、红河州等地召开了高中教育质量分析会,有州市主管领导、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校长参加,挖掘数据,分析原因,探寻对策。二是从制订规划入手,以求真务实的理念帮助设计和完善滇西相关地州县市教育发展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形成发展蓝图,统领各项工作,既立足教育部门,还要服务全局,既能立足当前,还要面向未来。三是从编制项目入手,将规划蓝图具体化可操作,帮扶设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项目,如实施“滇西小学英语教学清零计划”、“滇西普通高中办学问道联动项目”、“滇西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滇西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英语读物进千校活动”等。四是从师资培训入手,如在省教育厅“省培计划”支持下,在大理大学举办了高水平的“滇西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教科院、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教科院和云南省的专家讲座,研究者、编写者、教学者三结合,为滇西10州市培训了206名种子教师。中国教科院以自身“校长发展学校”资源,联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支持,为芒市提供了140多位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能力提升培训。2015年,在挂职干部推动下,芒市人民政府与上海教科学研究院、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签订了三年的结对帮扶协议,对口帮扶18所芒市中小学,培训了100多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五是借用外力外脑共谋发展。2015年12月,挂职干部组织协调来自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基础教育领域人士、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教育研究机构人员共计300余人参与芒市举办的第二届西部教育论坛,围绕“促进西部教育的公平均衡与内涵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这一主题,共同探讨“西部梦•新常态•新跨越”,展示学校办学成果,搭建教育交流平台,提升教育办学水平。2016年,挂职干部动员滇西中小学校长教师积极参加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会大理年会,听取知名专家报告,集中研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文明校园。

  四、 实行以点带面,提高教育扶贫开发成效

  中国教科院资源有限,挂职干部力量有限,面向滇西大面积教育落后局面,需要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效益。一是建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决定与芒市共建实验区,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全部免除芒市需要承担的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经费1250万元,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加速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开辟了边境区县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智力扶贫的先河。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具有多重任务:研究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及在芒市的具体表现;通过科研引领和指导,促进芒市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提炼芒市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为国家推进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可靠根据和鲜活经验。具体目标在五个方面:1.科学系统分析芒市教育发展实际和需求,指导研制符合区域特点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促进芒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2.指导全市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创建优质品牌学校,打造特色学校。3.引领、指导、推进芒市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学校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4.指导校长、教师培训模式创新,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和培训机会,不断提高芒市校长、教师专业化水平。5.对少数民族学校开展具体指导,帮助其形成更有效的民族教育教学模式和学校管理方法。此次对口支援智力合作项目的成功落地,初步形成国家教育智库与省、州、市三级政府协同共建实验区的机制,与省州市科研院所、地方高校携手打造教育强市的科研联盟,真正实现“科研先行、政府决策、区域辐射”的新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大教育格局,将迈上创建滇西片区、云南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教育脱贫的综合改革示范区之路。二是在对口帮扶贫困县的基础上,促进大理州与对口高校、直属单位的校地合作,促成签订协议、落实项目、细化需求、督促进程,直接参与了大理州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协议签署活动,主持了大理州校地合作项目的细化对接工作,为县层面的点上帮扶上升到州层级的面上广泛合作做出了贡献。

  五、注重内外兼顾,促进教育扶贫开发协调发展

  教育贫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息息相关,教育事业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适度超前发展,发挥脱贫攻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中国教科院挂职干部发挥挂职地方政府工作的便利条件,努力争取在全局中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做到教育支撑全局发展,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多方引资助推贫困山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一是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为大理大学应用性专业建设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二级学院建设出谋划策,大力推进滇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的结合,推动芒市职业中学与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咖啡学院。推动并研制完成了十三五期间《芒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与对策建议》、《芒市“互联网+”运行方案》、《芒市十三五期间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芒市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规划》、《芒市全域旅游十三五规划》等规划与方案,并纳入政府年度工作重点与行动,为科技旅游等领域开展专题培训。2015年11月,挂职干部组织科技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商局,甄选出德宏州长丰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德宏傣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天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芒市盈黎电器有限公司、云南德宏云山深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芒市勐目高原特色农业合作社等芒市小微型民营企业,赴长三角地区开展学习交流,提升小微型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二是从推动人员交流入手,开阔师生视野。邀请多名专家领导开讲“滇西大讲堂”,请进多名北京、山东教育专家在大理举办专题讲座,联系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到大理学校结对联谊。2014年,芒市“请进”各类团组7批240多人次、“派出”各类团组2批14人次,荣获“中国•德宏2014目瑙纵歌节突出贡献奖”,2015年12月芒市首批13个中学生赴上海学校学习15天。三是在农民种植、养殖科技知识培训与指导方面,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方面,医疗扶持方面,旅游和农产品的推介服务方面将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2015年12月,邀请北京盛方咨询集团到芒市考察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筹划打造“乡村旅游”和“种植项目”,把高寒农产品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2016年,助力芒市贫困村脱贫,全面普及11个乡镇、街道办和农场的户户通和网络,启动“互联网+农特产品”工程,并组织爱心企业捐赠9万元扶持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孩子入学。四是努力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境安全。2015年9月,邀请协调世界文化总会主席范光陵带上海考察团到芒市考察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情况,推动芒市整合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助力芒市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特色推上世界文化大会。2015年12月,与缅甸曼德勒农副产品协会商谈芒市与曼德勒的经济交流合作框架。2015年12月,挂职干部代表芒市政府参与第十五届中缅边交会,并参与中缅旅游合作协商会,带领芒核傣族传统织锦、德宏州后谷咖啡、芒市进出口有限公司、芒市锦利边贸、芒市风平镇韵黎纸品、芒市景蓝石斛开发等公司参展。

  六、着眼长短结合,推动教育扶贫开发持续发展

  三年多来,中国教科院在扶贫工作中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教育落后的面貌,为脱贫攻坚做出了独特贡献。一是组织院内资源直接帮扶,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向大理州捐赠教育图书100万元,缓解了当地学校缺少图书和可读物的问题;教育研究杂志社为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所在地方教育局、教研室和中学赠送200份刊物,提升了干部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认识水平。二是努力争取各方财政资金,改善学校办学和学生上学条件。挂职干部协调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5000万元,着重开展补短板项目建设;争取云南省教育厅专项经费30万元,开展了滇西10地州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填补了一些县域小学无英语教师的空白。2013年,芒市挂职干部向上级争取资金182.4万元,为15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了11.4万元助学金;争取资金24万元,修建4座农村人行桥,消除农村小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心系景颇族山区小学,争取50万元资金,消除学校安全隐患;积极争取“免费午餐”,为农村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的营养餐;争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达芒市教学点改造项目经费共计97万元。2014年,挂职干部协同地方政府争取上级政府项目资助资金472.02万元。2015年7月以来,共向上级政府争取项目资金约10074万元,包括向上级政府争取到190万的农产品——澳洲坚果扶持资金;争取200万元紧急援建学校运动场地建设;争取150万元建造芒市高速路边的景观佛塔;争取200万元中央资金建设芒市电视发射塔;争取教育部职成司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费用60多万元。争取银塔旅游基础设施3300万元(已纳入国家发改委十三五项目库),向云南省体育局争取到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办赛经费2300万元,向住建部争取2个古村落项目600多万元。三是挂职干部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通过相关机构和社会各界,获取捐赠资金扶持学校师生。如争取语文出版社捐赠大理州图书30万元;经中国教育电视台争取中国福利彩票管理中心赴大理州开展“福才有爱点亮未来”捐资助学活动,直接捐助15万元资助洱源、巍山、祥云、宾川等四县75名学生,并在巍山一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视主持人授课活动;协调云南省教科院图书中心捐助大理州教育局图书9万元。2015年8月,协调中华书局向芒市捐赠价值8.4万元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7700册,并免费支持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北校区、芒市城郊中学、芒市第三小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协调友邦保险佛山支公司向芒市贫困中小学校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热水器和图书;组织芒市20家科普成员单位共向西山乡捐赠价值76900元的物资,展出展版58块,发放宣传资料、挂图、手册1.2万份;促成上海丝绸之路文化协会向芒市勐戛镇中小学捐赠价值近5万元的“助力天使发展”的238套品牌裙装和100个旅行帽子。协调上海教科院未来三年每年为芒市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提供70多万经费支持专业培训或跟岗研修;促成爱学堂在线教育捐赠约400万元的数据库资源库;协调上海浦东教育研究院、新课标培训中心、恒坐标集团(西安夫子电子科技研究院)等部门,在芒市第一、第三、第四小学和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建立四个信息化课堂教学实验基地,捐赠价值35万元的“晓黑板教学”和价值45万元的310台Pad学生平板电脑,免费为芒市开通上海教育资源网。此次启动的移动教学,在云南是第一批应用“无线+iPAD”的现代化教学改革,是滇西片区首个建成的“无线+iPAD”课堂教学基地。

  教育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教科院将秉持专业精神,大力推动精准扶贫,传好接力棒,跑好马拉松赛,努力创造更大成效。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