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善知善“行”,智力帮扶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介绍

2016-10-13 来源:规划司收藏

  根据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总体方案部署,自201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洱源县。学校党委在实地探访、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力而为、扶智为主”的工作原则。为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支持帮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设立“行基金”和“梦基金”对口帮扶专项基金,分别聚焦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和资助优秀学生的帮扶项目,在大山中点亮星星之火,燃起希望之光。

  一、行走的力量,让大山园丁的脚步更加坚实

  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关键。上海交大整合附属中小学、后勤保障等多部门力量,率先实行中小学教师实习实训计划,自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学期接收10名来自洱源县的青年骨干教师,免费到上海参加为期一学期的实习实训,至今已连续开展7期。

  在上海交大进修期间,学校为每名参训教师指定了专门的带教老师,让他们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学校及班级管理、校本教研等教学实践,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在附属中小学领导的关心下,组织参训教师参加丰富的交流和实践拓展活动。

  在附属中学刚刚推行电子书包之际,洱源的参训教师也有机会一同接受培训。来自三营一中的高强老师利用短短的学习时间,掌握了操作技巧,并选择以电子书包形式,为上海交大附属中学的学生们讲授一节英语公开课。虽然略显紧张,高老师在讲解了知识要点之后,成功运用电子书包,完成对课堂练习的自动评分和统计,即时掌握知识吸收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难点解析,赢得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一致称赞。高老师表示,虽然电子书包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短时期内难以在洱源县推广,但是掌握了新的技能,让他对未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在洱源县的教学实践充满了信心。

  几乎每一名参训教师都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收获满满。来自洱源二中的赵学娇老师在培训心得里,记下了自己对“反转课堂”、“以学定教”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从深深疑惑,到豁然开朗的转变过程。在工作之余,上海交大丰富的活动也让参训教师收获了更多课堂之外的精彩。参观钱学森图书馆、聆听大师讲坛、听交响音乐会,这些都将化为无声的雨露,浸润洱源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田。

  持续推进的中小学教师实习实训计划,正在逐步培养洱源县教育教学的“领路人”和中坚力量。70名参训教师中,来自洱源一中的李爱玲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已经选择在上海的高校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历。此外,有9名参训教师在洱源的教学实践中获乡级教学成果奖,4名教师被评为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名教师从一级教师成功晋升为高级教师,3名教师在教学之余,承担起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行政职责。

  此外,上海交大通过暑期短期培训、中小学校长专题培训等方式,为洱源县中、小学校培育教学管理人才200余人,为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引领学校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为洱源中小学培育教育教学骨干力量的同时,上海交大“行基金”设立了一项特殊的励教金,专门资助在高海拔地区、艰苦教学点长期执教、默默耕耘的临聘教师。他们收入不高,却是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关键力量。来自炼铁乡纸厂村的康阿发老师虽身患残疾,却独自撑起了海拔2700米处的七里丛小学。上海交大“行基金”搭建了汇聚力量的平台,企业家校友积极捐款,不仅要逐步改善教学点的条件,更是以实际行动,为清贫坚守的康老师们表达鼓励和尊重,让贫困学子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

  二、梦想的力量,助洱源学子求学成才

  上海交大师生心系洱源学子,以研究生支教、社会实践、助学帮困等多种形式,传递梦想的力量,鼓励和帮助更多洱源县优秀学生实现求学梦、成才梦。2014年,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率队赴洱源县考察定点帮扶工作,在洱源一中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洱源县的莘莘学子坚持真理,怀揣梦想,以勤奋和坚韧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在困境中依然积极追求卓越。

  2013年,朱文博、周敏、罗家俊等5名研究生,报名成为首批上海交大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团成员。来到洱源,朱文博和周敏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他们执教的洱源三中位于炼铁乡,在不久前的地震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他们将高寒山区、周末不能回家的学生们当做朋友,用心教学,换来了所教班级获得期中考试平均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他们的影响下,学生们真正爱上了学习。周敏甚至选择寒假也留守在洱源,第一次远离家乡度过春节,这样的勇气,源于对洱源学生真正的热爱。在玉湖中学执教的罗家俊,不仅主动向校长申请增加课程与课时,还报名参加洱源县课堂教学竞赛,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解读,对老教师的虚心请教,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获得了镇上复赛和县上决赛的两个一等奖。

  此后,有更多的上海交大研究生加入支教团,每年的研究生支教团逐渐增加到10人。他们用心授课,带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上课之余,他们会给学生们讲述自己在上海的求学经历,讲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是同学们最喜欢听的部分。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陈婷,被学生们当作倾诉心声的知心朋友。当班级里有学生萌生退学想法,她不仅做学生的工作,还通过家访,争取与学生父母的沟通,最终解开全家人的心结,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如今,已有3批25名上海交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洱源的学生结下难舍的情谊,播散着梦想的种子。

  如果说研究生支教团是深入前方的小部队,那么上海交大广大师生员工就是宽广的大后方。当洱源优秀学子在求学过程中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时,远在上海交大的师生正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圆梦。自2014年起,学校连续开展“梦基金”一帮一结对助学活动,已有52个教工党支部和个人报名参加,捐款金额25万元,结对资助洱源贫困优秀学生。参与数量逐年增加,更出现了在认领受助学生的过程中发生“争抢”的现象,彰显了学校党建组织作用力和影响力。此外,每个捐赠党支部还委派了联系党员,与受助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关怀,与学生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并不定期走访受助学生家庭和深入乡村教学点调研,“扶志”加“扶智”,全方位关注受助学生成长,帮助他们成才发展。

  为进一步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建立可以长期开展交流的载体,上海交大捐赠电脑等设备,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分别在洱源一中和洱源三中建设了远程教室。2014年,在洱源的远程教学点里,上海交大校长张杰与大理州、洱源县等领导一起,通过远程设备与正在上海学习的洱源县教师进行了视频对话交流,开启了相隔千里的两地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新的篇章。远程教室发挥了杠杆的作用,每一期在上海交大进修的洱源教师,都通过远程公开汇报课的方式,与更多远在洱源的教师分享学习成果,进一步放大了进修教师学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远程教室还发挥了传递梦想的作用,上海交大思源公益远程教育项目,汇聚大学里的“学霸”哥哥姐姐,与洱源的中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创业经验,“足不出沪”地为西部山区孩子传递梦想力量。

  上海交大以对口帮扶专项基金为平台,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分类施策,逐步形成“专项基金+行动计划”的工作模式,将定点扶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将智力优势精准对接到洱源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中,让知识和人才成为洱源发展的“源动力”。

(责任编辑:任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