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科技造血 教育强基” 助力山区全面脱贫

--陕西师范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介绍

2016-10-13 来源:规划司收藏

  参与扶贫工作,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陕西师范大学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和省扶贫办的要求和部署,自2012年开始,先后承担了安康市岚皋县官元镇团兴村与二郎村2个自然村的扶贫开发任务,深入参与到官元镇全面脱贫的工作中去。

  一、高度重视,全校参与,各方协同助力山区全面脱贫

  陕西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专门成立由校党委书记甘晖为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校长杨祖培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科学技术处、组织部、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建设管理处及相关学院组成,为学校在官元镇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校科技处作为扶贫工作的牵头单位,先后数十次远赴帮扶村调研和开展扶贫工作,为当地民生和经济发展献策献力,还邀请官元镇及帮扶村干部到我校交流。

  2014年国家启动了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工作以来,学校组织部以公开竞聘的方式先后遴选了董春生、曹晓仪、马凯组成2支驻村工作队到官元镇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其中,马凯同志2015年还担任二郎村第一书记。在扶贫工作队开展驻村工作前,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甘晖分别召开了两次座谈会,解决扶贫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和安排扶贫工作,为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驻村调研,专家指导,摸清家底定策略

  学校科技处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校长杨祖培带领下,先后10余次组织食品、生物、旅游等相关专家到岚皋县调研,并根据官元镇的意愿及经济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扶贫方案和措施,由科技处副处长张卫兵负责和当地保持热线联系,随时进行沟通和解决扶贫工作方面的问题,扶贫工作人员长期坚持入村调研、驻村工作,逐户入户调研并建立了扶贫档案。

  团兴村基本情况位于官元镇西北部,距集镇约11公里,大官公路纵贯全村,平均海拔840米,辖九个村民小组,共250户922人,有农村劳动力629人,耕地面积4547亩,其中基本农田915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4453元,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养殖、林果园和劳务输出为主。

  二郎村位于岚皋县官元镇西南部,农业人口502户1325人,耕地面积1570亩,林地面积3365亩。该村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宜耕作土地少,山大沟深,基础设施落后。该村是岚皋县全县低收入标准下尚未实施扶贫重点建设的48个乡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65户754人,占全村总人口57%,其中五保及一类低保77户118人,精准扶贫对象户188户643人。

  针对当地经济基础差,农村种养殖业落后,劳动力外流严重,病患、思想意识、教育基础差等是主要的致贫原因,学校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共同制定和完善了团兴村发展3年规划和二郎村扶贫计划,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创新扶贫方法,拓展扶贫领域,筹措帮扶资金、整合资源,改善村民生活及生产条件。

  三、发挥优势,创新驱动,集思广益助力山区精准脱贫

  1.教育强基,多方支持,加强基础教育水平提升

  陕西师范大学作为“西北教师的摇篮”,充分发挥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将教育扶贫放在扶贫工作首要位置,从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助学帮扶等方面为官元镇乃至岚皋县的基础教育提供帮助,通过对教育的帮扶,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当地文化和科技水平提升。

  为解决当地师资水平参差不平的困境,学校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岚皋县教育局达成意向,在未来2年组织国培计划专家团队免费为当地培训师资,提升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将岚皋县列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和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以弥补中小学教师的不足。

  为提高当地信息化水平,改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学校先后向官元镇九年制学校和东山小学捐赠电脑160余套计算机,建设3个微机教室,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另外还向团兴村小学生捐赠了60余套书包和文具。

  2015年7月,学校在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的支持下,由旅游与环境学院团总支组织40名大学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官元镇开展暑期科学夏令营活动,通过系列科普课程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该项活动获得学校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该团队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明办、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及陕西省学生联合会评为2015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同时该活动还资助了东山小学和官元九年制学校的5名女教师赴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参加乡村教师教育培训。

  学校驻村扶贫工作队发起“大山·雏鹰”基金,用于帮助当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每年每人资助人民币1000元至高中毕业,目前已资助16名学生,“安康日报”、“安康教育电视台”、“三秦网”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2. 精准帮扶,科技造血,助推当地产业发展

  根据当地山大地少的现状,学校以“精准扶贫,分类指导”为指导思想,创新工作措施和方式,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组织生物、食品、旅游等专业专家教授赴岚皋实地调研、访谈,了解扶贫村发展的现状和困难,并结合当地经济和自然条件,精心确定产业扶贫项目,帮助山区人民发展种养殖产业。提出了富硒贡米、山野菜开发、山羊养殖、腊肉加工、核桃种植和加工、烟草和莲藕种植产业、桑蚕产业、土蜂养殖和蜂蜜加工、淫羊藿等中药材种植等一系列产业化项目的建议并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根据当地实际,目前开展的项目有“2014年团兴村莲藕产业和山羊养殖产业扶持项目”和“2015年二郎村山羊养殖和养蜂产业项目”,学校还投入了2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补贴和支持村民发展产业。

  学校多方面筹措资金,确保扶贫款专款专用,目前已向官元镇投入产业帮扶资金60余万元。组织张富新等专家赴开展科技培训、产业指导和项目帮扶工作,同时协调相关企业,通过工艺升级、开展电子商务,进超市等办法,逐步解决贫困户农土特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 扎实推进,项目落地,经济支持改山区人居环境

  针对定点扶贫村镇的实际条件,学校将关系当地村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建设纳入帮扶内容,划拨了专门的帮扶资金,对“2013年团兴村七组安居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和“团兴村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三通一平’工程项目”进行了经费资助,总投入帮扶资金2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为全面脱贫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捐赠办公电脑和打印机等,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

  团兴村七组是2007年启动建设移民新村,安置41户150人,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排污、绿化、亮化等没有配套建设,没有排污系统和路灯,导致环境恶劣生活不便。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多方协调支持该村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建设团兴村七组安居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安装排污管道360米、安装路灯8盏、修建小型休闲广场一处,改善了新村环境。

  2014年在七组对窝坝和一组尤家铺子规划避灾移民安置小区两处,集中安置居住在高寒阴湿的搬迁对象60余户,学校支持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填补水、电、路、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保障了村民的顺利搬迁。

  党中央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部署,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发挥教育、科技及智力资源资源优势,将定点帮扶官元镇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来完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相信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必将持续利用自身条件和资源积极投身到官元镇经济发展中,为早日实现当地脱贫致富及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任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