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精准扶贫“7+1+N”工作模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介绍

2016-10-13 来源:规划司收藏

  2012年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云南滇西边境山区扶贫的支援高校,开始了一校一地的定点扶贫之路。学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明确分管领导和组织工作机构,本着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照教育部定点扶贫高校工作标准,选好人、创项目、抓落实、重实效——高标准选派挂职干部,灵活务实做好扶贫项目的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齐心聚力发挥校内各部门协同作用,抓好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通过三年多的摸索和创新,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文科类高校特色的对口扶贫工作新模式。

  精准扶贫的‘7+1+N’工作模式

  我们将扶贫工作整体总结为“精准扶贫的‘7+1+N’工作模式”:精准扶贫的实现,以充分深入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紧密契合滇西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产业特色的扶贫项目为落脚点;“7”代表“一期领导干部研修班、一批专家智库服务、一期教师研修班、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一期学生英语夏令营、一次捐赠活动、一项社会公益活动”等7个成熟的扶贫项目;“1”代表一名优秀挂职干部;N代表对口扶贫工作动态发展的长效机制,代表着无数务实创新的扶贫项目,代表着无数来自社会各界的资源后盾,代表着无数人的辛苦付出和不懈努力。

  特色务实的扶贫项目 扶贫工作落实核心

  一期领导干部研修班。学校已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经费,为滇西举办了四期领导干部研修班,培训来自滇西20个州市近200名领导干部。积极整合北京地区高校与研究机构教育资源,聘请22位知名专家为滇西领导干部讲授宏观经济、经济改革、全球经济趋势、国家战略、金融、贸易投资、商业模式、领导艺术与心理调适等多主题课程。校党委王玲书记出席开班式并致辞,施建军校长亲自上课并出席结业仪式。参训学员纷纷表示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该项目已进入每年一期的常态化阶段。

  一批专家智库服务。学校科研处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新时期滇西贫困片区沿边开放战略研究”项目,对整个滇西特别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沿边开发开放方案提出针对性的咨询意见。三年来,挂职干部积极争取并组织几十位各路专家教授赴勐腊县开展课题调研、举办专题讲座、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向上级提交研究报告。学校引进了战略合作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与西双版纳州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课题组提交《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升级建议方案》,相关专家受邀在西双版纳州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作专题汇报,其中的大部分观点和建议得到了州领导的高度肯定,对西双版纳州正在全面展开的旅游业转型升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期英语教师研修班。学校发挥自身英语教育资源的优势,联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启动“贸大高远在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扶贫培训计划”。过去两年,已为西部地区培训初中英语教师186名,实现课堂培训时长186课时。学校投入培训经费61.5万元,专用于解决勐腊县参训教师的培训费、食宿费和往返机票等费用。很多老师激动地说自己还是第一次飞出云南大山来到首都北京,将把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满满的正能量带回勐腊、带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该项目于2014年10月获教育部“滇西边境片区精准扶贫优秀落地项目奖”。

  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经团中央批准,自2014学年起学校团委增设了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勐腊分团,每年选派4名优秀研究生赴勐腊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支教研究生一到就被安排到勐腊县唯一的重点高中——勐腊县一中,担任英语等主课教师。他们快速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将贸大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勐腊县的中学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快得到了当地师生的公认。

  一期学生英语夏令营。学校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特色优势,通过留学生志愿者将国际化扶贫项目送到勐腊。自2013年起,我校共派出12名留学生志愿者分赴勐腊,开展为期两周的中学生英语夏令营活动,占所派志愿者总数的2/3。支教志愿者们精心设计教案和教学模式,努力营造真实、生动的全英文交流环境,帮助培养当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在勐腊县从未有过,可以与外国人面对面地交流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难忘的感受。

  一次捐赠活动。学校积极响应“滇西边境山区教育发展基金专项基金”募捐活动,划拨专项经费20余万元用于定点扶贫图书购置工作,学校出版社创新工作方法,利用本校出版资源与其他出版社进行置换,打破了自有图书领域的限制,丰富了捐赠图书的种类,满足了滇西地区对党建、军事、历史、经济、文学、百科、儿童读物、农业等诸多领域图书的需要。截至目前,累计向当地图书馆、学校、70家农家书屋、11家部队爱民书屋捐赠图书总计约3000种、近7万册,所做工作受到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肯定与表彰。

  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挂职干部心系滇西,关注社会民生,发挥民主党派背景积极策划,联动北京医疗系统,2014年开始每年向滇西引入一项公益活动,邀请北京医疗专家团队进滇开展义诊筛查活动,先后共有134名滇西患儿通过“滇西边境山区爱心行动·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活动”和“滇西边境山区爱心行动·唇腭裂免费手术活动”接受免费救治,为患儿家庭节省医治费用开支约合170万元以上,避免患儿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优秀的挂职干部 积极发挥枢纽作用

  挂职干部要克服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差异大带来的种种困难,要快速融入、深入调研,了解州情、县情及州、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仅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完成县政府安排的分管工作,更要积极搭建好一校一地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双方需求和资源的对接和各类扶贫项目的落地。挂职干部是高校扶贫工作的关键枢纽,担纲扶贫工作的先锋官、联络官、信息官,使扶贫项目策划更加通天接地、实施更加顺畅,使扶贫工作推进事半功倍,更好的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我校已向滇西派出张瑞、李卫刚和蔡学燕等三位挂职干部。他们亲情投入、无私奉献,依托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社会资源,拓展工作思路、丰富扶贫内容,在落实学校扶贫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为挂职地引入战略合作方,还为当地民生拉资源、找路子,将各类援助资源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滇西。挂职干部作风扎实、工作务实、成绩突出,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精准调整、动态发展  扶贫工作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校与勐腊县及西双版纳州签订合作协议4份,落地项目20个,双方互访交流50余人次。学校为当地培训干部970人次,其中在京培训270人次;通过农村专项计划、远程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项目招收当地生源145人;共投入扶贫资金554万元,其中社会资金170万元,为当地减少费用支出474万元。

  在一校一地定点扶贫工作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配合、挂职干部全身心投入,立足于高校教育资源,逐渐摸索出一条吻合文科院校学科特色、契合地方经济、民生发展需要的精准扶贫道路,在滇西边境山区帮扶上献真心、出真力、做实事,学校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得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在2013年11月5日召开的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交流会上,我校作为6所典型高校之一,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讲话中对我校的工作成效以及挂职干部张瑞同志的优秀表现进行了表扬。2014年度、2015年度我校先后两度被教育部指定为滇西扶贫典型单位,向其他参与滇西扶贫高校介绍扶贫工作经验,并获云南省教育厅公函感谢。

(责任编辑:任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