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武汉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介绍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

2016-10-14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项目综述

  1.1项目简介

  2009年,“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由武汉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发起,致力于改善教育欠发达地区素质教育资源。2012年,学校加大对“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学校统筹、团委指导、学生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武汉大学定点扶贫的湖北省恩施市建立基地,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标准化的运行模式,逐步在武汉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等湖北省内多地进行了推广,后发展至重庆、四川、吉林、云南、贵州、广东等国内其他省市。截止目前,该项目累计筹措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在全国172所农村小学共建成“魔法教室”172间,累计开发五期课程共37课时,招募志愿者500余人,累计服务时间超过40万小时,3万余贫困地区孩子受益,成为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输入的成功范例,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提升。新华社、人民网、湖北日报、新浪、腾讯等媒体每年进行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该项目曾获“2010中国十大教育公益类项目”、“2012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3年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大学生社会公益金奖”、“2014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以“梦想教育、爱的教育、感恩教育”为宗旨,已经形成“一个硬件平台+多个软件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和运行模式。硬件方面,为贫困地区村级小学改建融合现代化元素和当地民俗气息的、标准化的艺体多媒体教室,主要由网络多媒体设施、音美艺术教育器材、文化图书资源三部分构成,具体为电脑、投影仪、钢琴、绘画工具、图书角、梦想角、展示窗等。软件方面,组织开发配套的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招募志愿者为“魔法教室”学生提供创新、互动式的艺术授课和心理辅导,组织农村小学生前往武汉交流学习,探索实施远程教学等。项目旨在为农村受教育儿童提供现代化教学设施、优质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优秀的志愿者教师,以及全新而广阔的视野,从而实现支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弥合城乡素质教育鸿沟,使农村孩子在教育中获得梦想、快乐,学会爱与感恩。

  1.2项目文化

  在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表现为:

  愿景:弥合城乡差距,实践教育公平,提升贫困地区乡村教育软实力,发展乡村素质教育,带来全面发展与提升。

  使命:提供有温度的教育,培养有担当的青年。

  价值观:高效与公开,创造与整合,独特与包容,奉献与尊重。

  1.3项目优势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申报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具有高校特色。项目主要依托各高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大学生及志愿者等组织实施,很好地将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国情教育、志愿服务等融合在一起,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举措。

  具有可推广性。项目已经形成“一个硬件平台+多个软件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和运行模式,已在全国7省市建立172间“魔法教室”,为进一步在全国铺开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有延伸发展空间。项目具有兼容并蓄和开放式发展的特点,在不同的地区实施,需适应当地的人文风俗、教育教学水平等,一般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进行建设。同时,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提出了新的需求,目前正在实施的有“云教室”升级计划、课程改进计划、当地志愿者计划等。

  具有“教育扶贫+精准扶贫”天然属性。项目从诞生之初,就定位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输入,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与“教育扶贫”的主题完全契合,鉴于此,该项目后被武汉大学纳入定点扶贫整体工作进行大力扶持和推广。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将“魔法教室”建设选址在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受益儿童大多数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极大提高了扶贫的精准度。

  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项目已成功与腾讯合作建设了一批“魔法教室”,积累了一定经验。下一步,可形成由教育部门主导、高校承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扶贫项目。

  二、项目特色

  2.1项目模式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模式以标准化教室的硬件建设为平台,开展教学软件服务的自主开发。整合多方资源,鼓励受益方本身的积极主动参与,实现农村教育软硬件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可扩展的教学生态系统的平台化建设。

  2.2项目硬件特色

  项目创立初期,魔法教室硬件平台为以明黄色为基调的无主题样板教室。在项目探索和发展阶段,为适应可复制易推广的需求,主题模版的魔法教室应运而生。魔法教室现有主题模版为:海洋之心、魔法生花以及彩云间,未来还将会设计出更多精彩的主题模版。每一间教室的建设项目,团队都会充分考虑地区特色、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选择合适的教室主题模板展开建设。充满童趣的模板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习兴趣。

  2.2.1海洋之心

  以海洋为主题,墙面蓝黄色相间,交界部分绘成蓝色波浪,八张蓝白课桌组合为圆形或波浪形,书柜呈波浪形与之呼应,配置蓝色地板胶、海洋主题装饰等。

  2.2.2魔法生花

  以森林为主题,墙面黄绿色相间,二十张黄白相间的课桌组合为四个花瓣形,树状书柜与森林主题相呼应,配置深绿色地板胶、森林主题装饰等。

  2.2.3彩云间

  以天空为主题,墙面黄白相间,二十张红黄课桌组合为云朵,书柜呈红黄白色格状,配置灰色地板胶、天空主题装饰,整体体现出色彩鲜明的民族特色。

  2.3项目软件特色

  2.3.1配套“魔法课程”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在武汉大学知名教育学、国学等专业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与支教志愿者、当地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为目标小学开发了一套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及梦想方面的引导。

  第一阶段的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期:

  第二阶段的课程编辑已经启动。

  2.3.2志愿者中长期支教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招募志愿者前往恩施、咸宁、黄冈等建有魔法教室的山区小学进行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学生教授“魔法”课程和音体美课程。其过程完全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

  支教志愿服务结束后,项目组通过举办志愿者交流会,让志愿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为魔法教室支教和课程设计带来实践后的经验,助力项目发展。

  2.3.3“大山学子武汉行”素质拓展活动

  为了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的走出大山、感受城市的机会,达到激发学生信心和动力、学会感恩和思考的目的,项目通过开放式的、展现学生各自特色的申请,让学生自主表达对城乡的看法和对于活动的思考和参与意愿,着重考虑在校贫困生,争取挑选出暂时没有机会接触大城市,但具有很强的上进意识和适应能力的学生前来武汉参加综合素质拓展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动力,让他们学会感恩和思考,并将激励传递给身边的同学。

  2.3.4“魔法云教室”子项目

  “魔法云教室”项目是在现有魔法教室基础上,为其配备远程授课的能力。公益远程教育目前在很多项目上都已成功运行,如“中国支教2.0”就已经成型且运营良好。网络化的远程教育将是未来支教的一种新模式,而拥有众多学校资源的“大山里的魔法教室”更是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2.4项目实施地区

  2.4.1缘起恩施,七年如一

  截至2016年7月,恩施已建成15间“魔法教室”,常规项目“爱在大山——恩施学子武汉行”活动、中长期支教项目等均运行良好。

  2.4.2地处武汉,反哺湖北

  “魔法教室”在武汉市建成1间,黄冈市建成4间,十堰市建成3间,咸宁市建成2间,枣阳市建成1间,包括恩施在内的整个湖北,都成为了项目的重要发展地。

  2.4.3湖北之外,点点星火

  四川成都、重庆铜梁等省市都有魔法教室的身影。2016年,云南省香格里拉和吉林省吉林市两间魔法教室的落地分别创造了项目最高海拔和最高纬度的纪录。2013年,学校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一举赢得腾讯“筑梦乐园•乡村幼儿班”项目招标,在云贵粤建设143间“魔法教室”模板教室。

  三、项目进展

  3.1教室援建进展

  截至2016年6月,学校直接投入资金建成“魔法教室”29间,分别在湖北省恩施市、武汉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以及重庆市铜梁县、四川省成都市和吉林省吉林市,列表如下:

  此外,在2013年,赢得腾讯“筑梦乐园•乡村幼儿班”项目招标,在云贵粤建设143间“魔法教室”模板教室。

  3.2课程开发进展

  截至2016年7月,“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已完成四期针对山区小学学龄同学的课程的开发工作,共完成开发37课时的课程。课程分别为一期课程公民与社会(共8课),二期课程科学与幻想(共10课),三期课程人格与情感(共11课),四期课程文化与传统(共6课),五期生物学专题的已经完成了2个课时的编写工作。

  针对志愿者服务部提供的反馈资料,接下来新课程的编制侧重于音体美课程,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正在进一步的试讲准备。

  3.3中长期志愿者支教进展

  截至2016年7月,团队已进行了9期志愿者的招募,共招募志愿者530余人,授课4500余课时,志愿服务时间超过40万小时,3万余个孩子受益。

  志愿者在教授“魔法课程”和音体美课程、协助项目地教室授课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添色彩,并为这些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3.4“爱在大山•大山学子武汉行”情况

  2011年至今,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了5届“爱在大山•大山学子武汉行”活动,惠及恩施、黄冈、咸宁3个地级市的19所相关小学,100多名学生受益。活动通过组织参观武汉大学、湖北省博物馆、美术馆等地,为孩子开阔视野;同时,让孩子们与武大当地小学学生及武大教授沟通交流,激发孩子追求知识的渴望和决心。

  与此同时,活动得到了武汉市黄鹤楼景区在内的多个单位全程大力支持,受到湖北日报、武汉电视台、武汉新闻广播、武汉大学校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5云教室项目

  近年来,项目组利用武汉大学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大胆尝试了“云教学”模式,并在实地考察后于武汉市西马路小学试讲。第一节“云试讲”课程由武汉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担任主讲,由大山里的魔法教室成员在西马路小学助教并亲身体验云教学模式。第一次由一名外国老师通过摄像头进行远程授课,孩子们显得十分兴奋,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每个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到整个课堂之中。

  四、项目效果

  4.1项目获奖情况

  项目实施以来,多次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的表彰荣誉:

  4.2社会影响

  2013年以来主要报道

  五、项目展望

  5.1“云教室”升级计划

  “云教室”项目在2016年3月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完成了项目设计及“云教室”实地试讲。通过实地试讲,论证了“云教室”项目的可行性,也发现了目前项目设计中的缺点,如缺少符合学校需求的课程,缺少经验丰富的志愿者老师以及设备上的不足。

  为使“云教室”项目更好的进行下去,解决上述问题,项目组做出了未来一年的计划。计划的主要目标为,在2016年9月到2017年6月这段时间内,使“云教室”真正匹配到恩施等偏远地区的小学,并能配合当地教学大纲,较高效率地完成系统的教学任务。

  具体计划为:1.完备硬件配置,在魔法教室“云教室”试点配置完整的“云教室”教学资源;2.加强软件嵌套,设计教学计划、授课模式,安排课程表,实现在规定周期(两周到四周)完成教学任务,并进行教学评估测试教学效果;3.规范简化项目流程,在前两项计划基本满足目标后,争取做到“一班学生+一位现场助教(当地老师)+一位远程教学志愿者”即能完成一堂授课,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个一年计划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编写配套课程及招募授课志愿者。

  5.2课程改进计划

  5.2.1授课课程体系化计划

  整合现有的魔法课程,取其精华;根据现有魔法课程分类,确定出课程的体系结构和课程编写的方向。将课程的体系结构根据编写内容及授课对象细化出不同分支,从分支末端课程开始逐级编写;课程编写优先完成一个分支的全部课程,构成一个小的课程体系,由数个小的课程体系组成整个课程体系。

  5.2.2贴合学生课堂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整体教学大纲,配套学生在学校所学课程,以学生的年级与年龄为基础依据,与各年龄段在校授课老师沟通并学习经验,从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接受区域,编写与之相匹配的魔法课程,并进行试讲,在试讲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便于在试讲结束后修改、完善及更新魔法课程,使之贴合学生在学校课堂的学习体系。

  5.2.3提高学生接受度与教授可行度

  根据试讲及志愿者教授魔法课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接受度对魔法课程进行修改,提高学生对课程接受程度和对课程内容吸收程度;同时试讲的魔法教室成员与志愿者进行沟通,提高课程的教授可行度,使魔法课程更加适用于非专业老师教授。

  5.2.4与云教室项目相配合

  用云教室项目部负责联系学校,编写课程需求文档,交予课程部编写所需要的课程,并在志愿者招募后进行课程培训,再由云教室项目部负责联系试点学校进行课程表排写;预计此方面课程内容涉及语数英三门主科。

  5.3当地志愿者计划

  联系当地志愿者进行项目合作,合作主要为魔法教室作为硬件输出,当地义工组织与学生志愿者提供人员支持,共同合作完成魔法教室的建设。

  与当地志愿者达成长期合作,合作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魔法教室和当地志愿者共同寻找有需求的学校资源,魔法教室输出硬件,当地志愿者作为执行方,实地与学校沟通交流开展魔法教室建设工作,魔法教室建成后,当地志愿者继续与学校沟通联系,持续关注魔法教室后续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及时反馈魔法教室硬件受损程度,便于补充和更新魔法教室硬件配置;第二种为魔法教室输出志愿者与配套魔法课程,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不止将魔法课程教授于学生,同时将魔法课程教授于当地有一定基础的志愿者,对当地志愿者进行培训,使之在魔法教室的志愿者支教完成后,可以继续对当地有需求学校进行课程输出。

  5.4全国推广计划

  鉴于“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已经形成成熟的运行模式,具备更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下一步,希望能在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在全国有需要的贫困地区小学普遍推广,初期目标为5年内新增建成1000间“魔法教室”。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