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沪浙“新高考”带来什么变化与挑战

2017-03-1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3月9日,胡卫(中)、叶飞帆(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本报记者 修伯明/摄) 

  高考改革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心,自2014年9月国家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上海与浙江今年将首次举行“新高考”,并实行与新高考相配套的新录取模式。新的录取模式有什么特点,将给考生带来哪些影响,高校如何建立科学公平的选才体系和办法?3月9日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应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栏目邀请,就这些问题,接受视频直播访谈。

  胡卫(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

  我赞成取消录取批次。过去一本二本三本分段录取,实际上是行政对高校人为的分段,取消之后可以促进招生纵向流动。在整个高考方案当中,无论浙江、上海,这都是一个亮点。

  叶飞帆(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

  高校不可能脱离中学教育设计大学培养方案。这次考试招生改革迫使大学更多了解中学的教学改革,也迫使大学自己加快转变。

  1.“两依据、一参考”给考生带来哪些影响?

  记者:根据上海、浙江两地的新高考方案,从今年起,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这种新的录取模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的人才选拔将带来哪些影响?

  胡卫:这次改革采取“3+3”模式,即语数外的高考成绩加3门选课科目会考成绩,此外还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一改革影响深远,不仅要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立德树人作为高考改革推进的重点,还要着眼促进学生终身成长、终身发展,展示学生的个性,体现高考科学性、现代化,与国际接轨。

  我们原来是考什么教什么,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后,不再把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手段,从知识导向逐步转向能力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对中学特别是高中教育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有了综合素质评价以后,大学对学生选择也应该是多元化全方位的,怎么根据高等学校特色录取适合的学生,这些都是新的高考方案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叶飞帆:我觉得对考生来讲,最大的影响就是增加了选择的权利。以浙江录取方案来说,过去录取是先选学校报志愿,进入学校以后再根据学生的志愿来分配专业,有一些学生因分数不够、录取名额有限进不了心仪的专业。现在倒过来了,先填专业再选学校,最多可报80个志愿。如果考生只想读某个特定的专业也可以,一个志愿从头填到尾,从这个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开始填,总有一个能选上,这样确保学生想学什么专业就能学什么专业,这对于考生今后的发展很重要。

  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有一些专业不受考生喜欢,不受社会欢迎,分数会非常低,因为没人报,没人报分数一路降下去。反过来,压力也是动力,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快课程改革的力度,提供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提供更高质量的课程,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2.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有效纳入高考评价系统?

  记者:从2014年起浙江就开始试行“三位一体”招生,省内、省外参与高校逐年增多,上海也自2015年起,在复旦和上海交大试点推出综合评价录取。从实施成效来看,这对推动两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设起到哪些积极作用?高校在建立科学公平的选才体系和办法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叶飞帆:浙江省“三位一体”录取方法,是把高考的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测评三方面结合起来。这项工作稳步推进,每年增加若干专业,到今年为止,参加学校越来越多。这项改革最大的好处,是真正可以综合评价学生,不是像以往单靠高考成绩。

  当然,这项工作现在也面临各种各样的疑虑和问题,比如,社会公众质疑,学生到了现场测评怎么组织,有没有什么漏洞,如何保证公平?其实,浙江省教育厅一开始就做了周密的安排,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浙江参加“三位一体”招生专业不是太多,主要是考试成本的问题,一个学校每年招生几千人,如果所有的考生都到学校里来参加综合考试,可能会有些困难。我们先从少数专业起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这种考试方法经过三年的实践,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会逐步推出更多的专业、更多的名额进行“三位一体”招生录取模式。

  胡卫:综合素质评价是此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素质评价符合现在的潮流。

  上海进行的各种探索中,我认为两点带有代表性:一个是学生创新精神,另一个是社会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都在探索,怎么帮学生选择课题、选择导师,怎么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最后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形成比较好的研究报告。整个过程都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推动。

  社会实践场所的选择,现在上海是市、区、校三方面的结合,由市里进行规划、论证、制定标准,区县、学校来选择实践活动的场地。以前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此不关心、不重视,通过这次高考新方案推动,学校、家长、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

  尽管上海对综合素质评价做了精心准备、周密设计和顶层思考,但实施中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诚信问题,这样的评价不像高考分数一样定量化,将来能不能做好?学校水平不一样,条件也不一样,这样造成校际间的差异,同样记录考试分数的话,处在不同学校的家长和考生就会担忧。

  综合素质评价既是亮点,也是难点,在这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完善,通过宣传让家长、学校能够接受综合素质评价。

  3.扩大考生选择权后,生涯规划如何跟上?

  记者:取消文理分科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有统计说,实行“3+3”模式后,学生无论选哪三个科目进行考试,选择专业覆盖面将扩大到66.6%以上。尤其是浙江将实行以专业平行投档录取,考生最高可报80个志愿,这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生如何做好生涯规划,合理填报高考志愿?

  叶飞帆:以前没选择是一个问题,现在选择多了同样是问题。80个专业怎么填,这么多高校怎么选?首先,浙江的录取方式改革把专业选择权给了学生,这跟过去相比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人认为,高中生没法确定未来要做什么,让他自己选科目不科学。我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对高中生全面发展是有好处的,大家也不必把“3+3”后边这个3科看得太重,很多学校为了有更多的选择权,为了吸引更多的考生,很多专业是不限制的,即便是限制,只要学过任意一门课就可以。

  事实上,考进大学后还可进行专业调整。高校在努力扩大转专业的范围,增加转专业的自由度。我们要为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宽的通道,这次招生改革、考试改革,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走。

  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全面发展。到了大学以后,特别是在应用型高校,主要是进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跟基础阶段教育课程并不具备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大可不必担心这门课高中没上到大学没法学习,它完全是不同阶段的要求,大学和高中不是继续延伸的关系。

  胡卫: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跟我们高考制度改革的初衷有关系。高考改革除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希望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次改革给学生提供多元选择,“3+3”可以有不同的组合,首先要让家长和考生知道,怎么进行组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全面发展又彰显个性特长的目标。

  高考改革,对高校也提出了要求,现在有人说本科要进行通识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一端是高考制度,一端是高校招生制度,两端都要改革,才能共同推动高考方案成功落地。

  4.高中课改与大学培养如何“无缝衔接”?

  记者:高考改革不仅要主动对接高中课改,也要对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助推高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中学衔接?

  叶飞帆:其实大学和中学过去一直保持着联系,高校不可能脱离中学教育设计大学培养方案。这次考试招生改革迫使大学更多了解中学的教学改革,也迫使大学自己加快转变。

  为什么呢?一方面,文理分科取消后,学生兴趣得以体现,选科更加广泛,选项更多。大学要了解中学改革的结果、改革的影响。而对大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中学生、高中生了解大学专业的学习内容、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

  现在考生报志愿是先填专业后填学校,因而让学生了解专业情况、培养方式十分重要。大学必须让考生、让家长了解自己想选的专业是干什么的,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另一方面,也要让考生更多了解学校,考生也要对大学进行综合评价。今年招生时,我们设立了3个开放日扩大宣传,让考生、家长到学校来,对学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促进中学、大学信息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进,也会进一步加强。

  这对高校和学生来说,是双赢。高校把“走出去”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全面、客观地向考生和家长传递信息,让考生、考生家长更加客观判断学校专业情况,同时,也更加了解自己专业潜质、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他所选择高校、所选择专业更加协调一致,这样既有利于考生也有利于高校。

  胡卫:从高中角度来说,第一,可以扩大学生的选科面。以前我们实行文理分科,但从世界潮流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应有更宽泛的学习选择。

  第二,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逐步向以能力为导向发展。向能力教育转变,必须要有综合主题学习。既关注学习的广度、宽度,同时还要关注学习的深度。这两年上海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说走班制,根据六门会考成绩的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班,不同程度的学生又组成新组合。

  第三是社会实践改革。这不是一天完成的。高中三年要做好写实记录,做志愿者、做调查研究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批判精神以及对这个社会的了解和关注。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跟高校建立起有机联络,高校教师能到中学来,中学提前去了解高校。这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工程。

  5.打破身份禁锢后,高校如何百舸争流?

  记者:取消录取批次的限制,也是此次改革的亮点。2016年上海已经取消了本科录取批次,2017年起,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也不再分批次,这些变化将对高校产生哪些影响?建设“双一流”背景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否可以激发高校改革发展的动力?

  叶飞帆:录取批次界限过去几年已经在慢慢淡化,不同批次之间重叠现象在增加,有些考生可以上一本,为了读自己满意的专业,宁愿不去一本,去二本了,二本考生也愿意读三本专业。这说明批次在慢慢淡化,对考生来说专业比学校更重要。这次录取方式改革也顺应了这一趋势,浙江在填报志愿时先填专业后填学校,让学生真正读到满意的专业。

  胡卫:我赞成取消录取批次。过去一本二本三本分段录取,实际上是行政对高校人为的分段,取消之后可以促进招生纵向流动。此外,还可以激发高校活力。不同高校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倒逼一部分所谓知名高校提高专业水平,使得学生更加平等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的选择。在整个高考改革方案当中,无论浙江、上海,这都是一个亮点。

  叶飞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做两件大事,一件事是“双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另一件事是推进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双一流”的门槛很高,面向的也多是金字塔尖上的高校。而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来说,就是向应用型转变。在两手抓的过程中,无论是高端顶尖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考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专业、更好的教育。

  胡卫: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错误认识,认为好学校一定是每个学科都好,学生在选择时,也认为大门进对了小门无所谓,很少有人去问你是哪一个专业的。“双一流”的分类方式其实是一个助推,既助推一流高校提高薄弱学科,也助推一部分高校凸显优势学科,是双赢的局面。(本报记者 万玉凤 董鲁皖龙)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