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大国工匠?这些职业院校走出了“浙江特色”

2017-05-10 来源:教育之江收藏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这是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2017年重点工作之一。要培育大国工匠,发展职业教育是关键,近年来,我省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道路。

  在我省第三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幕前夕,记者跟随“教育环浙行•职教风采与使命”新闻采风团的脚步,陆续走进杭州、金华、永康、丽水的多所职业院校和企业,探寻它们在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大国工匠上的生动实践。

  既重“高精尖”也重“软文化” 校企合作动了心思

  圆形机器人从货架上小心翼翼地取出零件,运送到工作台另一端,一只白色机械手臂迅速抓起零件,准确放置到对应的工位上……这样高度智能化的场景,并非出现在世界500强企业的车间里,而是出现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中。

  作为我省先进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费斯托、SAP等公司合作,于去年建立了“浙江智造”省级实训基地。除了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基地内还有智能生产线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和气动液压技术四个专业实训室。实训室既是企业生产线的“仿真版”也是“缩小版”,学生在这里完成专业课的实训任务后,再到真实生产线上实习就会得心应手。

  走过五个实训室,迎面出现了一间“智能工厂”,工厂采用费斯托公司的最新设备,从原料投入到生产,从组装到检测,各个环节的生产信息都集中在云端,由一台电脑统一管理。这是国内高职院校中第一条达到“工业4.0”标准的仿真生产线,也是学生学习前沿技术、强化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场。

  “感觉自己动手能力比以前强多了!”在学院的智能制造基地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二年级的沈天益正和同学一起研究图纸,他们要根据图纸要求编写程序,让机器自动打磨零件。这个占地12000平方米的基地内,汇集了西门子、三菱、通用、罗克韦尔、蔡司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先进设备。此外,学校还与浙大中控、上海大众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36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一块“加工中心教学区6S看板”十分醒目,上面记录着6S管理实施细则,以及当天的6S现场检查情况,提醒学生做到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这三方面符合要求后,清洁(SEIKETSU)就能保持,素养(SEITSUK)就能养成,安全(SAFETY)就能保障。通过实施和企业一样的6S看板管理,学院营造了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使他们尽快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

  “一企两翼”+“中高职一体” 现代学徒制闯出新天地

  “目标人群:年龄段25-30,以消费快、时尚的年轻职场女性为主。品牌风格:以‘简洁、清新、靓丽’为主,颜色较为统一,给人一种简单、干练的感觉……”在国内知名的丝绸女装企业——达利公司的产学研中心内,几个女孩正聚精会神地在纸上画线、量尺寸,几位老师傅在一旁认真地看着,不时上前指点几句。这些女孩并非新来的员工,而是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学生,正在这里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

  春蚕织梦,风雨同舟,在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道路上,达利公司与萧山三职已经携手走过了九年时光,在我省推进“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的背景下,双方联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9月正式启动了“一企两翼 中高职一体”的现代学徒制新模式,达利公司的“厂中校”也正式挂牌。

  新模式中的“中高职一体”具体通过“3+2”五年制培养来实施,在萧山三职和杭职院共同开设的服装专业“五年制3+2班”中,学生五年内都在达利公司实训实习,10个学期的课程里分别安排了“识岗周”“试岗月”“学徒期”等活动,其中从第6学期开始到第9学期为“正式学徒+学员”的身份,教学与实训大部分放在达利公司的“厂中校”进行。在教学和管理上,实行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双导师”制。

  刘军是达利公司服装工艺开发的资深专家,曾主持完成过多项先进的制衣操作法,被授予“杭州市首席技师”称号。作为“双导师”中的企业师傅,他正在“厂中校”里带领几位杭职院的徒弟一起做项目。“相比于学历较低的工人,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是挺强的,讲一遍基本都懂了。”刘军说道。

  除了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和导师,达利公司还参与到两校的课程设计中,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改编成教学案例,并为杭职院引入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应用教学模式。

  “我们三方每年都会举行培养方案的论证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副院长郑小飞介绍道,“学校开什么样的课程,课程负责人如何与企业对接,学校需要公司提供哪些资源,公司对学生素养有哪些要求,我们都会在论证会上一起讨论。”

  工学结合“做中学” 中考“落榜生”成了匠人新秀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2016年全国“最美中职生”……一连串沉甸甸的荣誉,让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电气技工专业的施彦登成了校园名人。谁能想到,这个年轻的匠人新秀,三年前还是个中考只考了211分的“落榜生”。

  “刚进入永康职技校时,我一度感到很迷茫,但是从高一下学期加入学校‘普车加工’社团后,我发现自己找到了最喜欢的事情。”在两个月的工学结合实训中,他刻苦钻研,技术突飞猛进,陆续在金华市、全省、全国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高二那年,省内好几所高职院校就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毕业后去读大学。“我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学校优良学风的熏陶,与学校的工学结合教学、老师的悉心指导都密不可分。”施彦登说道。

  施彦登口中的“工学结合”,正是永康职技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学校王钟宝校长表示,学校在2014年11月召开课程改革动员会,吹响了“课改”的号角,将“做中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学生以学校产学研中心为平台,通过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以及跟着老师做企业技改项目,不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去年下半年,永康康王公司因生产需要,希望制造一批高精度的冷冲压冷加工模具,然而因为难度大、成本高,公司跑遍了永康的模具市场,没有找到一家能做的企业,最后不得已求助于永康职技校。学校四位老师带着15名学生,利用两个月的工学结合,为康王公司研发、生产了13套模具和6套夹具,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今年,康王公司又向学校追加了一批该模具的订单。

  “高能手,大匠心”,这六个字是永康职技校2014年重新编写的校训,坐落在“五金之都”永康,该校通过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选择性课程体系等课改举措,着力培养一批新时代匠人,传承永康历史悠久的“匠文化”。

  跨越万里 走遍青山 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发展

  “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技术人才,感谢学校对我的精心培养,毕业后,我要把学到的技术技能带回祖国去。”如果不是面对面见到本人,难以想象这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居然出自一位22岁的黑人小伙。

  他的中文名字叫唐平,来自卢旺达,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大二的学生,去年,他和其他两位留学生一起组团,代表金职院参加“三菱机电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伺服定位随动控制”项目三等奖。除了在专业学习上表现突出,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学雷锋、五水共治等活动,过年期间还到金华高铁站担任志愿者,最近,他又向学校的创业学院提出了自己的创业想法。

  和唐平一样在金职院留学的卢旺达留学生,目前共有48人,分别就读于学校的电子信息、酒店管理、机械制造、汽车检修等专业。为积极服务国家“南南合作”战略,金职院受卢旺达政府委托,为其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留学生采用“1+3”的培养模式,先学习一年汉语,再开始专业学习。而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在卢旺达设立汉语言培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卢旺达海外分校。站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新起点上,金职院正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输出的“桥头堡”。

  “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地处丽水的青山碧水之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在人才培养上对接当地产业发展,2015年6月,学校正式启动了面向丽水市定向培养基层林技人员试点工作,首批录取林业技术(专科层次)定向生40人,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林业技术专业。这项工作,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肯定与鼓励。

  2016年,学校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开办林学(林业技术)四年制本科专业,专业采取“2+2”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主要侧重专业通识、产业特色及实践操作等课程的教学和训练,后两年在浙江农林大学学习,主要侧重理论性强和学科前沿等课程教学研究。

  “昨天我还在这里给学生作讲座呢!”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发良笑着说道。据他介绍,研究院的9位教授、5位博士都已经成为该校林学专业的校外科研导师,带领学生奔走在丽水的山林间,指导他们参与科研项目。这些学生毕业后,将奔赴丽水和全省各地的林业站,为守护浙江的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贡献青春力量。(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数媒中心记者 蔡寅霁)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