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校园变“家园”、师友成“家人”:江西抚州让留守儿童“暖心”成长

2017-06-29 来源:新华社收藏

  新华社南昌6月29日电(记者 李天启 陈毓珊)校园变“家园”、师友成“家人”……在江西抚州的不少中小学校,留守儿童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当地正积极探索各种模式,帮助留守儿童自然融入校园,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抚州市实验学校三年级2班学生陈君(化名)的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家中全靠奶奶徐雪娇照顾。“陈君以前不愿写作业,也不和别的孩子玩。我没办法,天天盼著老师来。”徐雪娇说。

  陈君被班主任胡淑娟列为重点家访对象。家访时,看着徐雪娇眼角泛著泪花,胡淑娟很是心疼。“之前只知道大概情况,通过家访才真正了解到孩子的困难。”

  胡淑娟把陈君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家访后常给他辅导功课,鼓励他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现在陈君爱学习了,性格也开朗了,有时还会带同学到家里玩。”徐雪娇笑着说。

  抚州实验学校校长喻华堂介绍,教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情况,能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孩子们的特点进行帮扶。

  很多老师家访时,发现一些留守儿童被托付给远亲或托教中心管理。面对这类情况,抚州市东乡县第三中学探索“校中建家”模式,将留守儿童集中编班,让住校的留守儿童成为“兄弟姐妹”,并为他们开设生活教育课,举办丰富的“家庭文体娱乐”活动。

  “我们班是大家庭,班里都是留守同学,大家同学习、同吃住,像兄弟姐妹一样。”东乡三中初二8班学生王丽丽(化名)说,“寝室是小家庭,我是‘大姐’,其他4个是我的‘妹妹’,我们互相帮助。”王丽丽的父母都在广州打工,如果想他们了,王丽丽可以到学校的亲情电话室、视频室,跟父母通话或视频。

  东乡县第三中学校长黄文龙说,“校中建家”在让留守儿童感到温馨快乐的同时,促进了他们的习惯养成和性格塑造,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懂得自立自强。

  “帮助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是走进他们的内心。”抚州市金溪县第二中学副校长梁国清说,2015年10月起,金溪二中每年组织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让教师与住校留守儿童组成“家庭”。首批结对时,梁国清成为初二学生黄子涵(化名)等12名留守儿童的“家长”。

  “老师让我感到父爱在身边。”黄子涵说,“以后我也会帮助面临困难的孩子,把老师给我们的爱传递下去。”

  “江西省留守儿童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难,教育系统应当带头,学校应负起主要责任。”江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黄小华说,“我们鼓励抚州等地在这方面开展探索,未来还将推出更多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举措。”

(责任编辑:刘潇翰(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