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迎接十九大 · 教育看变化⑥走进广东

教育信息化,这些地方有“靓”招儿

2017-06-06 来源:微言教育收藏

  采访团到达的第一站是位于佛山南海区的桂江小学。学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致力打造“智慧课堂”“新动力课程”等信息化项目。

  刚进校园,一辆特别的“巴士”——“探索号”吸引了采访团的兴趣。说特别,因为它还是一个数字化流动实验室,可同时容纳36名学生,满足各科的实验需求。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高级教师何蕴毅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她说:“ ‘探索号’为全市中小学提供实验服务,已经惠及三万多学生。”

  车内,一群学生各自做着喜欢的科学实验,有的还将实验结果在线发送到别的学校进行互动探究。瞧,六年级女生孙芷逸正在体验奇妙的“水果电池”!她说,在这里做实验是她和小伙伴们最开心的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动物生活在哪里。”一堂“智慧课堂”热闹进行中,英语老师吴丹淳直接在屏幕上演示,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半节课下来,孩子们边跟读边通过图像理解,可以很顺畅地读出陆地上、海洋中、天空中这几个表述。

  采访团的记者们仔细观察,发现学生们手里拿的可不是一台普通平板电脑,它是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根据各学科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板块和功能。

  “智慧课堂”开展了五年,已有19个班次,近千名师生参与。桂江小学校长左洁文说:“有了这个平台,孩子们就像有了‘电子书包’,学习热情高涨,老师们的教学也更有趣,还能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一场阵雨过后,户外更加闷热。而在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孩子们上课的教室里格外凉爽舒适。

  这是一所招收中重度智障和听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整洁温馨,每间教室都配备空调、多媒体教学设备,身穿红色校服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情绪分化课、图形操作课等课程的学习。

  图形操作室里气氛紧张而活跃,10名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儿童正分组进行图形触碰比赛。该课程由学校联合高校共同开发,涵盖800个常用词组和图片,以电脑触摸屏为教学载体,学生用手指点击的方式操作呈现内容,并得到及时反馈,通过“手动、眼动、嘴动”实现“脑动”。

  学校已累计开设图形操作课3360节。看着孩子们专心上课的情景,课程备课组组长钟卉老师说:“这是学生们最喜欢、最盼望上的课程。”

  在顺德区,有近300名重度、极重度的特殊儿童无法到学校接受教育,需要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启智学校建设了“顺德区特殊教育支援服务云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送教上门工作的专业支持。

  启智学校的老师为采访团演示了云平台如何运行。大家看到,借助云平台,普通学校教师能通过看视频讲座和课例来学习特殊教育知识,还能上传、共享课程,分享“送教故事”。

  启智学校校长王涛说:“通过云平台,当地教育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各校送教人数、课时数量和进程。未来,学校还将开发‘云平台2.0版’,更好地支持特殊教育送教上门。”

  下午,采访团赶在放学前抵达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顺峰中学。这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在校生2000多人。学校通过网络开设异地同步课,建设微课、题库、电子书等教学资源库,打造了随时、随地的线上教育教学生态系统,让采访团大开眼界。

  教室里,历史教师陈剑洪正在通过异地同步直播,为本校和重庆等地三所学校的同学们同时授课。老师讲解、学生提问、随堂检测等课堂活动都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完成。

  “学校开辟异地同步课堂一年来,运用网络和云南、重庆、江苏多所学校开设异地同步课。”谈到信息化建设,校长赵晓芸说了一个“小目标”,“学校还将在第三方平台上建设‘跨国跨区域共享学习圈’,逐步实现千校共建、万课选修。”

  在一排舞动的机器人引导下,采访团来到了和创美客中心。

  这里是小创客们“大胆造梦”的空间。学校开设3D打印、动漫创作、机器人普及、电子创客等校本课程,所有初一学生都可以参与选修。

  初二学生陈子恒是个“资深”小创客,2016年其作品《智能袖套》获全国创客马拉松赛二等奖。他向采访团展示了最新作品《智能小屋》,能通过传感器实时探测感知室内温度、湿度,按需触发控制命令。

  “大家可以扫一扫这些二维码,看看我们的直播课程。”教务处主任唐开杨说,“所有直播课程不仅面向师生,社会大众也能扫码参与。”采访团扫一扫发现,除了创客教育,学校还开展了“真人图书”“家家有话说——和美教育直播间”等直播活动,打通网络、家校交流学习的路径。

  看完了佛山3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靓”招儿,我们再看看广东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大数据↓↓↓

(责任编辑:于平平(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