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提升学生学习力为明天准备人才”

——访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2017-10-2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在一个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国家,在我们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关键环节,什么最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在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让教育人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在认真聆听、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后,李希贵印象最深的是“创新”两个字,让他压力最大的两个字也是“创新”。

  报告最后“青年强则国家强”的表述引发李希贵的思考。“怎样在校园里为中国的明天准备人才?”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从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创新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而用老的教育模式、教育办法也是很难解决新问题的。”在李希贵看来,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深入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形成全新的育人模式。

  “课程结构调整是很重要的方面。”李希贵说,十一学校按照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按照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进行了一系列校本化开发,形成268个学科课程、30个综合课程、70个职业考察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以组成符合他们各自不同需求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让学生找到自己热爱的专业和领域,最终帮助学生在选择中形成个性,在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学习型政党,为什么?是因为技术巨变使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不一定能应对明天的需要,所以要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李希贵说。

  学习能力从哪里来?李希贵认为,它一定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下一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把教学变成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坚持学生本位、学习本位,采取个别化、差异化方式,给每名学生提供所需的个性化学习、成长路径。

  这个过程必然会对教师、教学提出很高的要求和挑战。“破解这个挑战,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开展基于标准的学习,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目标来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打破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最终把学生引向各自的学习经历。”李希贵认为,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的是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目标,寻求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学生适应不同的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帮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力就诞生了。而这种学习力会被带到未来的工作中,甚至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本领。”李希贵说。(本报记者 蔡继乐 董鲁皖龙)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