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湖北省教育厅教育扶贫工作情况

2017-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点工作,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根本上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发挥教育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自2015年以来,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领导同志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中央、省级媒体多次予以报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省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将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准扶贫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教育实际,坚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育人为本”的理念,着重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顶层设计,高位谋划方案

  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2015年12月省教育厅在省直机关率先出台《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年)》,按照“全面支持,不落一县;重点建设,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的要求,将工作对象锁定为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3974所薄弱学校、26.3万名乡村教师、76.6万贫困家庭学龄人口,提出了“616”的工作总体部署和规划:

  “六全目标”:学龄人口全部入学、困难学生全程资助、薄弱学校全面达标、教师培训全员覆盖、智力扶持全力支撑、均衡发展全数实现。

  “十大项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优质学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特殊群体全面关爱、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资源扩充、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职业学校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项改革”: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管理制度、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扶贫机制、评价制度等改革。

  各市州县分别制定出台了本地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机制,实施战区推进

  厅党组主动履责,勇于担当,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组建了由厅党组书记、厅长为组长,分管厅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厅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指导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制定出台了《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推进工作方案》,按照军事化管理原则,将37个贫困县以市州为单位划分成九大战区,每位厅领导分别挂帅一个战区,实行挂图作战。将“616”的工作部署按年度、分项目分解到各有关业务处室,形成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九大战区均召开了现场推进会,明确了战区牵头单位,定期对各县市督导检查。各市州县也成立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把教育精准扶贫列入重点工作,切实把责任拿在手上、扛在肩上。

  (三)突出重点,统筹教育资源

  围绕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上好学、好上学”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做到贫困县市扶贫政策全覆盖、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各类资金重点倾斜。两年来,共统筹整合中央和省级教育项目资金近60亿元,在贫困县市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民族教育发展计划等,占全省同类资金总量的45%以上。各地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统筹相关资金向教育精准扶贫倾斜,推动出台优惠政策,在教育项目的规划、立项、审批、建设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四)精准对接,分类结对帮扶

  举全省教育系统之力,采取“一对一”包保责任、“二对一”协作支持、“多对一”对口资助等方式,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结对帮扶机制。组织37个处室(单位)对口贫困县市教育局、37所本科高校对口贫困县市政府、68所优质高职和中职学校对口贫困县市中职学校、65所优质普通高中对口贫困县市普通高中,签订帮扶协议170个,不脱贫不脱钩。引导市州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辖区内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共结成帮扶对子2524个。结对双方认真落实帮扶协议,对口援助学校立足受援对象实际需求真心帮扶,结合自身优势予以支持;受援对象主动参与,加强与帮扶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确保帮扶协议落到实处。

  (五)部门联动,放大整体合力

  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的联系联动,整合政策、资金、培训等资源,放大工作合力,确保“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目标顺利实现。积极争取扶贫部门支持,出台相关政策,以县为单位,实施精准识别,基本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数,建立了学生资助数据库。会同财政部门,出台支持地方整合资金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联合人社部门,推动县市政府加快各类培训资源整合步伐,将分散的培训项目整合到县级职教中心,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奔小康等方面的作用。每年全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100万人次。

  (六)完善制度,强化督办检查

  探索建立教育精准扶贫推进机制,明确省市县乡学校五级职责,压实主体责任。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修改和完善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学生资助等10余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同财政部门印发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财务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按照“1+N”的模式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制定“1”个本地教育经费管理的总体办法,明确本地区教育经费管理的基本原则、对象范围、目标任务、职能职责等,在此基础上,再分项分类制定“N”个具体的管理制度。按照“县级自查、市州复查、省级抽查”原则,构建了教育精准扶贫督办检查机制,要求各县市每年对基础教育所有项目都要进行自查,市州要进行复查,省级采取组建工作专班、组织第三方机构审计检查等方式进行重点抽查。2017年,我们组织第三方机构,以县为单位,对所有贫困县基础教育项目,在县级自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审计检查。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地方切实予以整改,对责任人按干部管理权限予以问责,每年下发督办函近100份,约谈相关责任人100余人。

  二、主要成效

  一是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全和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程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每年统筹落实各类资助资金近30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50余万人次。2016年起,省教育厅争取到中国泛海集团的资助,连续5年每年捐赠我省5000万元,对10000名建档立卡家庭大学新生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黄冈市出台地方政策,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将所属的6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面纳入“一补”范围;通山、大悟等县市对特困家庭学生,除按国家政策予以资助外,还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每生每年2000-3000元的标准另行予以补助;兴山、大冶、神农架林区等地对建档立卡的普通高中、学前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

  二是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强省级统筹,加大对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的支持力度,2015年来,共统筹安排各类教育项目资金60多亿元,支持37个贫困县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72所,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00多所,改造薄弱高中学校71所、中职学校34所。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全省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2.8万名教师和40.6万名学生开通省级资源空间,建成农村教学点网络学校试点319个,2000个农村教学点与省级网络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

  三是农村地区学校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大省级统筹力度,构建完善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按照“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全省新机制教师规模维持在3.1万名左右,新招录教师、“特岗计划”和“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需求。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项目经费70%以上用于乡村教师,2019年将实现贫困县乡村教师(校长)轮训全覆盖。完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农村骨干教师补助政策,每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4.3亿元,惠及乡村教师11万人。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2015年来共安排省级奖补资金1.5亿元,累计建成教师周转房7000多套,惠及教师近万人。

  四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升通道进一步拓宽。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本科专项招生计划,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计划和部属高校专项计划在湖北的实施力度,地方专项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个名额面向贫困县招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2016年共定向招录贫困地区本科学生5000多人。实施高职院校招生优惠政策,选择部分办学实力强、就业形势好的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实施提前单独招,2016年共定向招录高职学生26000多人。实施特殊群体关爱工程,支持贫困县建成留守儿童关爱中心500多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40个,坚持“两为主”(以注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方针,将贫困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面纳入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落实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政策,实现“同城同待遇”。

  五是教育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各高等学校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主动作为,围绕贫困县市自然和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一些高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在粮食作物产业化、淡水养殖、生猪养殖等方面开展科技公关,支撑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所设有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高校建立综合示范基地18个、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个、分布式服务站100多个,服务全省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