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陕西师范大学定点帮扶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精准扶贫情况

2017-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定点帮扶景谷县脱贫攻坚的直属高校,2012年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对景谷县的产业扶贫与教育帮扶工作,先后选派学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鹏和学校附属中学办公室主任郭胜同志到景谷县挂职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今年4月份程光旭校长带队赴景谷县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在校县双方共同努力下,陕西师大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在景谷县的精准扶贫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资源优势,在基础教育和特色产业领域助推景谷县扶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学校高度重视,发力精准扶贫

  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集中连片贫困山区,教育及社会发展落后,根据这一情况,今年以来,学校党委书记甘晖、校长程光旭专门召集了两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景谷县的精准脱贫问题,专门制定了提升景谷县基础教育干部教师队伍质量的培训计划,在5月份、6月份已经免费对景谷县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分批进行了国培计划的培训;同时还在景谷县建立大学生实习时践基地,分批选派优秀免费师范生、硕士生赴景谷县相关中学,进行跟岗实习,支持景谷县的基础教育发展;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学校还计划向景谷县的中小学捐赠图书资料,进行图书资料室的建设,提升景谷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学校还发挥优势,在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方面,专门选派优秀教师、学生深入景谷县,进行资源普查,为下一步支持景谷县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强基,共创“景谷班”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要求,进一步增强对口支援景谷教育发展的实效性,经景谷自治县人民政府与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双方签订《陕西师范大学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教育脱贫发展框架协议》和《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景谷班”合作协议》,借助陕西师大附中品牌优势,依托名校雄厚教育资源和成熟办学经验,决定自2017年9月起在西安设立“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景谷班”(简称“景谷班”),并开展景谷高中干部教师跟岗培训学习等教育扶贫工作。

  根据协议,自2017年9月起,由陕西师大附中承担高2019届“景谷班”培养任务,根据实际制定“景谷班”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与本部学生共享教育教学等资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行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教育教学管理均由陕西师大附中负责,协调做好“景谷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考核及高考等工作。陕西师大及其附中负责景谷高中干部教师跟岗锻炼、专业培训和教育教学指导,安排导师负责学习和考核等工作。同时在跟班研修教师中指定1名教师担任“景谷班”副班主任,负责对“景谷班”学生进行日常管理。陕西师大为“景谷班”学生及跟岗研修教师免费提供住宿,免费使用学校网络资源,单独设置“景谷班”自习室,积极做好相关后勤保障。与此同时,陕西师大及其附中将向景谷提供教育品牌支持,输送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选派骨干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指导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2017年8月27日,首批景谷班48名高二学生及7名跟岗培训教师已抵达西安,在陕西师大及其附中开始了学生为期两年、跟岗教师为期至少半年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学生在西安学习毕业后回景谷参加高考,每学期派出的跟岗培训教师锻炼结束后,将作为骨干力量充实到景谷高中学校,发挥教师队伍建设生力军作用,为景谷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师资支撑和后备力量。

  陕西师范大学作为部属高等师范大学,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依托附中的优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与景谷高中教育需求紧密结合,共创“景谷班”,开展师资队伍实质性培养提升,致力于标本兼治,突出培育内驱力,在贫困山区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开启了深度合作的全新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新路子。

  “景谷班”的创办,作为一种基础教育领域帮扶合作的全新模式,一经提出就引发了景谷、普洱乃至各界的高度关注,从这一模式的提出到落地生根,成功开启,得到了广大师生及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大家普遍认为,陕西师范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真正抓住了精准扶贫的要害,充分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扶贫真”。“景谷班”的创办,补齐了景谷县基础教育的短板,不仅可以使景谷学子直接享受到陕西师大及其附属中学的优质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得老少边穷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开阔眼界,享受到良好教育,有更新更大的人生梦想。

  三.科技造血,开展中药材产业帮扶

  学校发挥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才和资源优势,以挂职干部郑鹏为桥梁,针对景谷县当地野生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借鉴实验室在陕南扶贫的成功经验,决定将发展濒危名贵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和野生抚育及相关产业开发作为发展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开展濒危药材的繁育与生产,突破了普洱中药产业发展瓶颈,也打通了精准扶贫的重要关节点。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在普洱利用大田直播技术大规模繁育濒危药材优质种苗获得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栽培的瓶颈问题,为大规模规范化栽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导普洱、西双版纳的企业和群众种植珍稀濒危约6000余亩(大田规范化种植2000亩,林下仿野生抚育4000亩),建立珍稀濒危药材资源圃及良种繁育基地300亩,仅种植产业规模效益约6亿元,扶持了普洱、西双版纳医药企业提供优质药材种苗给老百姓,企业帮扶了400余户老百姓种植药材,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50余户,辐射带动千余户老百姓种植药材。

  2015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承办了2015年度教育部滇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生物医药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研修班。滇西十个州市、县(市、区)分管医药产业工作领导和扶贫等相关部门领导,有关乡镇(街道)负责同志,省级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及相关处室干部,省内开设有生物医药类专业高校相应院系负责人,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等负责人,共计100人参加了研修班。学校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授课,并与学员互动交流。通过培训,让学员们学习和了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提高领导、协调、管理能力水平,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积极参加科技入滇对接活动,充分利用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核心技术优势,为普洱当地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引科技入市入县入企业,提升普洱本地药企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向现代医药企业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使普洱形成具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技术平台,能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转化成果。形成从种植、加工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