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多措并举 精准发力
构建“滴灌式”扶贫工作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2017-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多次强调扶贫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武汉理工大学牢牢把握“精准”二字,将扶贫对象需求与学校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相结合,系统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深入推进“四项精准滴灌式”扶贫工作。

  一、科学谋划,精准制定扶贫规划

  按照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武汉理工大学承担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九池村精准扶贫工作任务。

  学校成立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扶贫工作。校领导带队深入受援地,实地调研、走访慰问、指导开展扶贫工作。组派驻村工作队入村帮扶。召开全校“扶贫日”活动暨精准扶贫与对口支援工作大会,广泛宣传动员,并部署学校扶贫工作。建设专题网站,在《武汉理工大学报》设置扶贫专栏,报道学校扶贫工作情况。学校各职能部门主动制定扶贫方案,号召广大师生、离退休干部走进贫困地区,结对帮扶。

  学校与湖北省及相关县市扶贫办建立固定联络机制,学校工作队与共同对口帮扶同一受援地的市县扶贫工作队形成联动机制,工作组成员与受援地负责人及村民代表形成会商机制,科学分析、精确定位受援地需求。制定《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0)》,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规划,分类施援。

  二、聚焦“造血”,精准安排扶贫项目

  九池村是重点贫困村,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78户56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309人,2014-2016年已脱贫53户165人,2017年留存未脱贫60户144人,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安置82户247人。由于缺乏产业和项目这个“干细胞”,九池村总体上仍面临“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啃下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学校结合九池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业基础强化项目,帮助当地挖掘具有销售推广潜力的农副产品。为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市场营销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通过受援地特色农产品校内推介会、爱心农产品认购等活动,扩大爱心采购范围,优先采购受援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大力推进科研项目扎根贫困区,通过联合申报、定向资助、重点支持等形式,优选一批扶贫支援重点科研项目落地扶贫点,带动受援地特色产业发展。实现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使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带动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着眼“扶志(智)”,精准助推精神脱贫

  内修精神,“扶志”增强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这要求我们的扶贫工作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学校多次与驻点村村干部举行座谈会,召开干部群众大会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校领导多次深入保康县后坪镇九池村慰问困难党员,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为村党员讲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帮助贫困群众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激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从思想根子上摆脱贫困。

  科技助力,“扶智”引领发展。学校近年来与对口支援地区共签署科技合作项目11项,合同金额291.59万元,合作共建校企研发基地3个。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精准扶贫情况调研,以精确可靠的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提出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措施和建议,助力当地扶贫开发和产业转型发展。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举行“走进电商时代”宣讲会,宣传推广电子商务,引导当地走上科技化致富道路,为当地脱贫提供了创新思路。

  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学校每年组建一批研究生支教团赴保康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支教团在承担小学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科普教育、课业辅导、素质拓展等服务项目,利用课余时间走村入户家访220余次,共走访数十个乡村的400余户贫困家庭。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与后坪镇中心小学开展教学研讨及现场教学,分享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学校开展“爱的信件”等文化下乡活动,给学校的每一位留守儿童拍照并寄给远在他乡的父母,搭起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用实际行动温暖山区留守儿童。

  四、破解“漫灌”,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扶贫投入的碎片化特点,极易导致扶贫效果不好,群众受益不多。武汉理工大学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统筹人员、资金、项目、管理、责任“五到位”,把各类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学校每年固定投入100万采购驻点村农产品,打通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投入百万元帮助保康县分水岭、洪家院、三岔、高碑、蜡烛山、九池等村改善基础设施,修建贫困孤寡老人安置点,为车峰坪村扩建蓄水池,援建九池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完成村内部分沙石路硬化工程,为异地搬迁居民点安装路灯,建设完善异地扶贫搬迁居民点周边的附属工程,为洪家院村架起连心桥,解决了50多户群众的出行问题及分水岭等四个村的“村村通”问题。每年划拨预算经费35万元,连同“10•17扶贫日”募捐资金10万元,专项用于保康县人才、技术培训,援建九池村图书室、会议室、宣传栏,购置图书、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开展“卫生下乡”义诊。向每名贫困学生捐赠助学金1000元及生活学习必需品,每年划拨专项资金慰问困难党员。开展结对帮扶,学校各职能部门包保1户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创立“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后援会”,为当地小学募集爱心款项136399元,爱心衣物7000余件、图书2600余本、学习用品1万余件。学校努力确保每一分扶贫投入都用到贫困群众身上,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能产生应有的效益。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