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局
均衡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均衡,就是既抓住了公平又抓住了质量。大学区管理改革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载体,2008年,把握住改制校退回公办体制这一契机,长春市开始探索大学区管理改革,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将每一所学校都办成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推进义务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大学区管理为切入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市义务教育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目前,长春市共有1396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村小),共组建各类型大学区88个,将中、省、市直及民办学校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覆盖学生56.9万,实现了100%中小学校和100%在校学生全覆盖。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提高校舍标准化、装备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水平,依托大学区管理平台,近五年投入62亿元,全市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投入8.3亿元,实现装备仪器整体换代升级;投入2400万元,打造“三通两平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校园建设。
——全市中小学校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近五年投入5400万元教师发展经费,依托大学区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师徒结对、专项培训,推进教师理论和专业技能提升。五年来共有392名校级干部、5643名教师参与大学区内交流活动,交流达19198人次,省市骨干教师、省市级名师、特级教师比例大幅提高。
——全市优质资源总量大幅增加。依托大学区平台,三年共创建学区新优质校、教学常规管理先进校、三星素质教育特色校300多所,城区优质校覆盖面达80%以上,一批“新优质学校”脱颖而出,一批薄弱校学区生大幅回流,解决了部分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基本实现适龄儿童少年就近上好学的目标。
——全市中小学教育综合质量明显提高。启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质量标准、评估体系、课程改革等方面重点突破,连续三年监测中小学教育综合质量,全市中小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学业水平、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实验操作与社会实践等指标逐年提高。
——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依托大学区管理平台,建制度、立规矩,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整顿考试招生秩序、控制办学规模、规范教学行为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提高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化水平,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
通过实施大学区管理改革,提升相对薄弱校教育质量,促进校际均衡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度和社会满意度逐年上升。目前,我市15个县(市)区中已有13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回顾大学区改革历程,我市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到进一步深化改革,主要做法是:
一是创新管理运行模式。结合区域特点,深入开展优质带动的模式研究,采取优质托管、集团办学、联合办学、结对帮扶、“中心校+村小”等不同形式,突破体制壁垒,创新运行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员、突出重点、模式各异、共同发展”的大学区工作格局。2015年,又推出跨区联合模式,打破行政管理区划限制,突破部属学校与区属学校界限,启动了东北师大附中与长春市第二十六中学一体化管理,推动二十六中学驶入发展快车道。
二是着力提升办学品质。依托大学区管理平台和U-G-S协同发展平台,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体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小学课程建设体系等工作项目的系统升级。强化载体建设,持续推进“三个一百工程”,即创建100所学区新优质学校、100所教学常规管理达标先进校、100所三星素质教育特色校,整体提升中小学办学品质,推进长春基础教育品牌的形成。
三是盘活设施设备资源。结合实际,探索实行教育教学设施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变学校资源为大学区资源,推动科技馆、报告厅、体育馆、运动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设施资源在大学区内共用共享,以盘活闲置资源,实现校际间设施资源互通有无,满足各学校的使用需求,提高设施资源使用效率。
四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制定大学区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求交流比例要达到10%,促进校际间校长、教师的交流互动。推进优质学校有计划地向成员校输出优秀管理人才,不断优化成员校的干部队伍,帮助成员校加强和改进管理。建立完善大学区内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组建联合教研组,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观摩教学等。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引领、师徒结对、专题培训、科研互动等不同方式,形成教研与培训的长效机制。
五是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将民办学校全部划入大学区,实施全员“学区化”管理。各县(市)区成立大学区管理专门机构,每个大学区设立学区长,试行学区长负责制,明确学区长职责,指导学区长履职,赋予学区长在学区内的校长和教师交流、经费管理与使用以及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具体管理权限。适应实际需要,进一步推进大学区统筹管理。建立配套的大学区工作例会制度、调度制度、报告制度、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促进大学区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六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市、区两级大学区管理专项经费,市政府每年为每个大学区拨付不低于30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各县(市)区建立配套投入机制,保障大学区管理正常运行。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大学区统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支出,包括教育教学研讨、教育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科研课题研究、师生活动、资料印刷,以及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培训、学习、交通等公用经费支出。
七是推动城乡一体共进。各县(市)区逐步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协作体,采取城乡“1+1”、“1+N”定向帮扶、“中心校+村小”等形式,通过送培到县、送课到校、城乡联动,在协作体中实现教育软资源的互惠共享,逐步建立城乡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安县的“温馨村小建设”取得突出成绩,被新华社、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反响,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八是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大学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成员学校共同开发、建设和利用包括文字、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应用能力和水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学区信息平台和网络平台,共享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管理经验等,开展网上教学互动、网上教研和培训,推行在线学习和在线辅导,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区内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实现校际共享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大学区管理改革工作需要深入破解的难题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大学区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区运行经费需要得到充分保障和科学使用,校长和教师交流的机制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发挥。
下一步,我市将启动新一轮大学区管理改革。到2020年,实现大学区管理模式多样化,形成全市“一区(县)一品”的特色管理品牌;实现大学区保障机制制度化,形成一套财力、物力、人力保障制度体系;实现大学区共享手段现代化,推进区域间、大学区间、校际间各种优质资源快速高效共享;依托大学区平台,将大学区管理与学区制入学相结合,推进招生入学制度改革,试点进行大学区内多校划片、九年一贯制对口直升入学办法;依托大学区平台,推进新的优质资源生成,实现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全覆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