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五大机制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7-02-13 来源:基础一司收藏

湖南省汨罗市

  近年来,按照国家和省提出的要求,我市把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让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为每所学校创造了公平发展的条件,基本做到了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一、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规划体系

  我市先后出台了《汨罗市实施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的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规划和文件规定;着手制定了《汨罗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措施。在经费投入政策方面,制定了对农村学校“项目资金优先、消赤减债优先”的政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汨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关于新进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的意见》、《汨罗市名师、师德标兵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了优秀师资向农村和薄弱校有序流动。

  二、完善对乡镇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我市将所有教育方面的检查评估统一归口教育督导室,督导室代表市政府履行督政、督学的职能,依法开展督政、督学。各乡镇均建立教育督导组,形成了从市到乡的督导网络。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督导室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监测评价,并及时通报,实行评估结果公告制度,评估结果纳入乡镇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从评价机制上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建立较完备的“扶弱帮困”保障机制

  一是评价目标上倾斜。由于工作环境和办学基础客观上存在差距,在全市目标管理评价中,教育基础差的山区、湖区等薄弱学校便缺乏竞争力。为此,在制定教育目标管理评价方案时,在目标设置上,力争统筹兼顾,对山区、库区等薄弱学校的目标管理设置修正系数,将实际得分修正成105%或110%参加评价,尽量消除客观条件方面的差异,让他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赛跑,增强薄弱乡镇、学校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办学经费上倾斜。经费上更多地向农村乡镇学校倾斜,帮助改善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向薄弱地区倾斜: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危改和布局调整的资金,主要用于对乡镇学校危改和布局调整的补助;引进资金向薄弱地区倾斜。同时各种电教媒体、音像图书、文体器材、微机、办公用品优先配备给农村学校。三是领导力量上倾斜。全市30个乡镇场共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1—2名局级领导为责任人,并将片区学校的各项工作与包片局领导的考评挂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选聘校长,使一大批懂教育管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把年富力强的同志安排在边远贫困相对薄弱的地区,选拔优秀干部到薄弱地区工作。同时,采取“带职顶岗”制度,选聘城区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工作。同时,建立城区教师轮流支教制度,引导和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去年全市共有160余名教师到偏远乡镇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四是教学研究上倾斜。大多数教研活动都选定在农村乡镇学校开展,让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得到同步发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教学扶贫活动。市教研室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扶贫计划,并将教学扶贫任务具体落实到学科教研员身上,建立教研员联系、帮扶学校制度;加大对薄弱学校教学指导的力度与频率,为他们把准脉、找准病、开好良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市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上示范课,传送教学经验,指导薄弱学校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全市薄弱学校的教师到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随堂听课或观摩“名师”上课;在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地级、市级培训时,优先考虑薄弱学校的教师,并在名额分配上尽量给予照顾。

  四、构建“保学控流”保障机制

  第一,依法治教,强化政府行为。坚持构建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保学控流机制,以法律为准绳来控制学生流失。第二,以管理评价为杠杆,形成控流合力。我市将“学生巩固率”以较大权重纳入学校、班级、教师目标管理。在教育质量评价中,以学段入学人数作为评价基数,流失一个学生一律以0分计算,促使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将保学控流变成自觉行为。第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实行扶贫助学。在切实落实“两免一补”的同时,开辟多条扶贫助学渠道:建立“扶贫助学基金”;企事业单位与学校“联姻”,实行对口扶助;组织党政干部和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第四,积极创设乐学环境。指导各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绿化、美化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校变成乐园、家园;坚持按教育规律抓教学,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抓教学,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博取高分数,不以伤害学生的人格来赢得好成绩,做到时间上不延长,作业上不加量,成绩上不排队;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找到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其在老师和同学的认同中找到成功的快乐;特别关注后进生:根据学生特点,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靠船下篙”,在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

  五、建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制度体系

  一是合理配置师资。硬性规定凡名师、骨干教师、小学高级及中学一级教师必须有在农村乡镇工作三年的经历,城区每年只能严格按比例从农村乡镇选调教师;新招聘的教师全部安排在农村执教,并且规定三年的服务期;对于农村学校教师,市委、市政府在名师评选中给予政策倾斜,在评高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设立“安贫乐教奖”,重奖那些在农村乡镇工作、教育教学成绩卓著的教职工,并在调资、晋级、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合理配置生源。始终坚持“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免试入学”的原则,学生编班采取电脑随机编排,在教育质量评价中设立“均衡系数”,确保了生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将省、岳阳市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校,这样有利于薄弱初中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改善生源结构,稳定教师队伍,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初中学生享有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三是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实际,科学合理地整合资源,在“扶、联、疏”三个字上做文章,指导乡镇场认真搞好了学校布局调整。对边远山区、库区、垸区重点扶持,同时根据地域条件实施跨乡镇布局调整,采取自然疏导的办法,对布局调整规划中的不同类型学校在过渡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使学生自愿选择条件优越的学校,促使一些学校自然淘汰。学校布局得到了合理调整,没有引发一起社会矛盾,没有造成一个学生流失。

(责任编辑:王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