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聚焦上海电机学院完善“七育人”机制育人成果

2017-12-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紧跟形势任务变化,始终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七育人”长效机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增强了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时效性,培养实践能力强、思想过硬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顶层设计 完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

  学校顶层设计,落实党委“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党风廉政”三大主体责任。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问题导向,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规范型和创新型的党政管理队伍,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党政管理队伍新形象,推动条线和职能部门转变作风、简化审批、注重服务,切实回归服务和协调的基本职能。

  学校党委坚持推行“6+4+2”组织生活模式,每年初印发组织生活“清单”,明确做好“规定动作”,鼓励创设“自选动作”,确保组织生活有主题、有讨论、有共识、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感染力。学校设立“年度特色组织生活项目经费”,由各二级学院党组织指导各个党支部做好每年组织生活的设计和安排。开展优秀组织生活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党员组织生活质量,提升支部工作有效性,推动学校党的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校党委大力塑造“认真执教、严谨治学、学风浓郁、管理科学、服务细致”的校园风气,并抓好学风建设的“三个主阵地”(课堂、宿舍、考场)建设,设立每年5月和10月为学风建设宣传月。学校成立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搭建“小海鸥”朋辈学业互助平台,为学习暂处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业方面的帮助。

  弘扬电机精神 发挥文化育人引领作用

  建校60年来,学校追根溯源,编写校史、凝练校训、谱写校歌,并建成浮雕长廊、万吨水压机模型,塑造了《刘少奇来校视察》《蔡德泰教学法》等系列雕塑雕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机文化。每一批新师生进校时,学校通过向他们介绍校史、校训、校园景观中蕴含的学校精神,引导师生理解“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神,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并转化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学校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开展上海市教学名师、育才奖获得者、“中国梦·电机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师生中树立优秀榜样。

  学校注重加强相关技术文化课程建设,着力形成独特的技术文化特色,已经建设“诗意人生”“技术与伦理”“民国人物评论”等综合素养课程,并重点打造“中国系列”之“中国装备”课程,聚焦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培育等选题,以工业前沿、创新前沿、成就前沿的内容夯实课程教学的知识内涵,以贴近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内容体系来实现价值导向,邀请企业家和技术专家讲座,让学生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技术有温度、科技有精神。

  立德先立师 加强教师教书育人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学校坚持师德师风教育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培养广大教师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在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考核环节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使广大教师真正树立起强烈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意识。同时,从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本科教师教学激励计划,除了全面提升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比例,全面落实教师课后“辅导答疑”外,学校还增加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更多教师在本科教学上投入更多心力。眼下,这些规定、项目、举措正凝合在一起,形成叠加效应,变成了一股推动教学革新、落实课程思政的内生力量,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2016年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吉文斌老师的“诗意人生”课程荣获人文科学组一等奖、王晓梅老师荣获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二等奖、闫燕老师荣获非语言类外语教学学科组三等奖、孔峰老师和沈妙妙老师荣获优胜奖。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上,王志刚老师的“工业网络集成控制技术项目”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一等奖的成绩。2017年,钱炳锋老师获得“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应用技术”项目二等奖。

  落实“三对接”原则 突出实践育人特色

  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上海电机学院按照“世界走向、国家战略、上海引领、地区承载”的要求,立足智能制造领域,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专业合作,与上海临港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2017年,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与上海电机学院签订新的合作协议,共建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技术物流等专业,由中德双方联合打造智能制造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此外,根据临港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上海电机学院建设了一批能够适应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能够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新专业,按照“专业设置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能力要求”的“三对接”原则,学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

  目前,学校在建教育部门“卓越计划”专业3个、上海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8个,涵盖全校6个学院,已成为本市应用型本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特色办学之路,与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共建大型铸锻件技术研究服务平台,与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已构筑起了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学校34个专业共开设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181门,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占专业能力课程平台学分比例可达到15%以上。

  搭建科创平台 助力科研育人

  学校设立学科专业竞赛基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实践,总额为50万元,支持近30项、1000余人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成效显著。

  2017年,学校不断收获利好。今年10月,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中,学校201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孔元元与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最终以总分第四的好成绩获得优胜奖。学校2014级学生贾继祥又以出色的科创表现,获得了第七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市长奖”提名奖。孔元元和贾继祥从小都有一个科创梦,而大学则圆了他们的梦想,并为他们提供了梦想伸展的平台。

  2016年6月,还是大一学生的孔元元,报名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的选拔赛,并且进入了上海市集训队。此后的全国选拔赛中,他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入选全国集训队。近一年的集训结束后,孔元元以综合总分之冠的成绩晋级,正式成为了“国家队”的一员。“站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我们已是全球尖端的胜利者,这不仅是自己网站设计与开发能力的证明,也是我国技术教育成就的证明。”大赛回来后,孔元元表示将朝着自己喜爱的“数据挖掘和云计算领域”继续努力。

  第七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市长奖”提名奖获得者贾继祥,是学校2014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看着寝室里堆积的快递废纸盒,贾继祥萌生出了做一个可以重复利用的快递箱的构想。经过“挑战杯”“上汽教育杯”两场大赛锻炼,贾继祥和他的同伴们不断更新产品设计,第二代产品可以实现定位、短信发送、联网通讯等功能,在“上汽教育杯”决赛中斩获一等奖。2016年5月,贾继祥团队进入了“创青春”上海市决赛,最终,该项目获得国家银奖。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第四代产品设计,可以完全实现快递箱的物联网。

  探索课程教改 发挥思政理论课育人主渠道作用

  学校积极贯彻《关于构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打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品牌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被列为市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已被列为市级重点课程。

  学校还构建“启发引导,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对分课堂”模式,“对分课堂”就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并将单元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分为顺序不可颠倒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环节,把“基本原理”从书本移植到学生内心深处,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诉说“基本原理”,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行为标准。学校陈瑞丰老师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上了陈老师课的学生,会以“基本原理”为指导,处理好与室友、与同学的关系。

  面对新时代,上海电机学院将继续秉承“将党的建设融于心,将思政建设担于肩”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伟大梦想培育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海电机学院 高娟 范冬姣 王华权)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