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18-02-08 来源:教师司收藏

  概况: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8年,现由政治系(包括哲学教研室、政治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3个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5个教研室)构成。2017年以第一名的身份成为黑龙江省首批五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

  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前处于国内知名、省内领先水平。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在全国121所高校中名列第17位。2017年12月28日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在参评的231所高校中。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位列B+(前10%~20%)。学院有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2个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三个省级科研基地,两个省级高端智库。

  本团队依托上述条件,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团队建设为平台,注重立德树人,把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作为团队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师德师风方面:信仰坚定,有仁爱之心,做学生的引路人

  团队成员深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艰巨使命和历史重任。2017年6月6日,教育部长陈宝生来我院调研并对我院教师教书育人,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边疆高校思政教学第一线,用自身的平凡感动万千学子。对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文化育人、理论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等角度开展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们的工作有特色、有亮点并提出“思政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的理念,使我们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责任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使命光荣。

  多年来团队成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广受师生好评。2012年我院荣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第三届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我们团队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得者、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对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等。团队成员还有黑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省“文化名家”、省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教师、省思政课骨干教师等。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我省唯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的高校,研究培训基地导师均是团队成员,他们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使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教育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中心,讲好科学理论,思政课在创新中提升

  团队成员包括教育部教执委专家、黑龙江省教执委专家多人,在教学改革方面承担教育部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省新世纪人才项目、省骨干教师项目、省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多项。多名成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省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多名成员获得全省思政课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并有教师被推荐到教育部参加课程展示。团队成员参与承办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大奖赛,得到上级领导和兄弟院校同行一致好评。开展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专题化教学,深入分析解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采用案例式教学,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提倡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形成共识;推广分类式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探索网络教学,延展课堂教学空间,提升教学丰富性和实效性。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四进四信”工作的有关要求,自2014年起开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程,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个问题进行专题讲授,在全校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收到良好效果,得到中央主要媒体的报道。

  学校认真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主阵地与主渠道一体化实施方案》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活,更接近学生,学生获得感更强。

  为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使思政课教学更好地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纲要、原理、概论教研室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中,分别开展了“我以我课话‘十九大’”活动,各门课程结合自身教学内容和理论定位,依据十九大精神,选取关键词,形成主题聚焦,对十九大内容进行精细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在课程中话“初心”、话“历史方位”、话“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课程中话“矛盾”、话“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专题教学》课在课程中话“定位”、“使命”、“小康”,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时、高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我心中的十九大,倾听青年之声”活动,引导青年学生针对党的十九大谈心声、谈感悟、谈理想。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辅导》课程中准确把握新的历史定位,有利于当代大学生适应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创造新奇迹!下一步,我院将对前期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凝练亮点和特色,对于特色做法进行总结并择优推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哈尔滨师范大学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并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下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法治、外交思想等专题研究机构;理论研究和宣讲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并形成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将理论转化成为现实并将“名师示范课堂”打造成为经典。团队教师是中心主要成员。

  2012年以来我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连续五年参加“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共获得特等奖1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7项。1名同学2015年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学生通过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增长技能,坚定了职业信心。

  在科研创新方面: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扎根边疆做贡献

  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担国家及地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作出重要探索创新,学术成果丰硕。团队成员共16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主持教育部项目多项,他们多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等发表大量论著,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大量转载,并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社科一等奖9项。其中《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和心理建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光明日报》头版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亟须重视》为题引用推介成果,多家报刊和权威网站引用成果内容和观点百余次;成果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篇目索引,被光明网、人民网、求是理论网、新华网、思想政治工作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等各大网站全文转载。2015年成果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被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效廉等省委领导批示,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批示3次,主送中共中央办公厅,被省级采用2次,被省直有关部门和高校采用2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理论宣传方面:从学校到乡村,理论宣讲接地气

  团队成员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通过举办“宣讲十九大·马院在行动”系列主题宣讲,并分赴省内各高校、校内各院系进行十九大精神理论宣讲五十多场次,用生动的现实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宣传和践行十九大精神有机结合。同时成立十九大精神学生理论宣讲团,通过举办“践行十九大·温暖进乡村”学生理论宣讲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结合自身感悟宣讲十九大精神,运用朋辈教育,形成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全覆盖,提升宣讲效果,增强理论宣讲的实效性。团队成员将共同努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不忘初心以自身实际行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在社会服务与实践方面:33年坚守,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成效显著

  团队成员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参加黑龙江省智库建设、参与全国青马工程建设、多年一直坚持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召开重要学术会议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式服务社会。团队成员参与成立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成员轮流为校内外相关部门进行理论宣讲,(十九大宣讲30多场)并到黑龙江省贫困乡对贫困户进行观念扶贫。

  建立“马到成功”微信平台,创立“师说心语”栏目,积极筹建申报省级智库,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形成了“学、讲、研、用”、“知、引、融、行”四个维度一体化的理论学习与宣讲模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日常化。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焦点新闻播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对此进行专门报道。

  团队成员参与全国青马工程活动,成为黑龙江省首家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高校。2008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以通讯《像蒲公英一样生根发芽》为题,报道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

  本科生实践方面,从1984年开始进行驻厂社会调查,走上了社会实践的探索之路。这一传统至今已经传承33年,从未间断,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队伍不断壮大,人员从本院师生到联合学校其他院系,实践服务项目从政策宣讲扩展到法律咨询、支教、赠药捐书、结对帮扶、文艺演出。学生“三下乡”活动成为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突出亮点。30余年中共有千余人驻乡、驻厂参加社会实践,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撰写社会调查报告200余篇。继2001年被评为“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之后,2006年又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我院“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团2014、2015、2017年获得“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实践团队称号。

  2006年全国“三下乡”重点团队,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宣讲团”奔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和平乡华原村以调查研究、政策宣讲、送药捐书、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此外,团队成员们还参与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全国理论研讨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研讨会等十余次重要学术会议,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