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新时代,教师队伍怎么建

2018-02-06 来源:《四川日报》收藏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文件。《意见》提出,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同时提出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如何看待《意见》提出的这些举措,本期“三人评弹”对此予以关注。

  师德负面清单可以有

  近年来,关于少数老师的负面新闻时有见诸网络和报端,使得原本令人尊敬的老师形象受损。因为个别老师的师德问题,不仅让许多兢兢业业的老师无辜“躺枪”,而且使得一些地方的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显得有些紧张,一些教师因此“不敢”管学生。如此因极少数教师师德滑坡对教学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益于教育,如何约束和提升师德,成为必须出手解决的问题。

  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是此次《意见》中的亮点之一。如果把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所应受到的行为限制,均以清单形式列明,就能让教师明白自己言行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从而起到自我警示作用。在这样一份清单的督促下,教师不得不尝试改变过往的教育观念,加强自我约束,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把更多教育智慧和精力运用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上,运用到提升教学质量上。

  尽管看起来负面清单是一种约束,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保护。如果师德负面清单将可能的师德问题都加以详细规定,那么教师在合理教育学生包括使用惩戒手段时,便有章可循,不用畏手畏脚,也不用害怕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为是统一的可参照的标准,可以避免因为主观裁量而使得教师或被过重处罚,或被轻松放过的情况。对学生和家长来说,也可以清楚明白教师的行为边界在哪里,自己的责任权利在哪里,从而避免许多误解和不必要的矛盾。

  雷声大雨点也要大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顶层设计,这样的动作前所未有,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新出台的《意见》专门提到要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也令人颇受鼓舞。

  讲人才队伍建设,通常爱说三句话,就是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这同样适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客观来说,这三句话,有的地方做得不错,好些地方还做得不够。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情况好一些,边远山区、基层可能就差一些。而中小学教师队伍大头却在县乡基层、在农村。有数据表明,小学教师大部分在农村,初中教师半数在农村,讲提高教师待遇,如果忽视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大头,我们就放弃了主阵地。政府应花更大的精力,拿出更多的财力来支持县乡、农村基层教师队伍建设。

  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法律政策上早有明确规定,但有些规定在一些地方确实没能落实。比如,《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一些地方事实上就没有兑现。

  雷声大雨点也要大。借新时代的东风,保障教师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不妨就从落实好《教师法》开始,比照《意见》精神,结合教师队伍的实际,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职业自豪感和凝聚力。

  也让教师学无止境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作为知识传播最重要的媒介,教师素质水平对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不仅要关注自我理念和道德的提升,更要重视自我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如此才能适应改革步伐,持续在教育领域贡献新作为。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必须对教师有清晰准确的角色定位。肩负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教师不仅是教学研究者,而且是教育实践者。如何在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寻求科学平衡,处理好学习与运用、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极度考验着教师的综合素质。新时代有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充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且需不断升华持续发展,才能适应行业的不断变革,才能真正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无缝衔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要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不落空,建立教师培养和进修机制是必然选择。一方面,要打破教师教育基本局限于师范类院校的局限,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另一方面,要形成教师持续深造制度,让教师不定期进入各大高校教育学院进修,始终处于既当教师、又当学生的状态。所谓学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如此,才能进一步形成“鲶鱼效应”,充分激发教师教育的活力和潜力,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我国整体教育质量。(本报评论员 杨洁 高云君 邓也)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