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高校党建提升行动
科技小院功能型党支部探索

2018-05-29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收藏

  1.什么是科技小院

  产生背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挑战,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农技人员远离农民和农村等问题严重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三农”发展。

  建立过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06年开始,转变以往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模式,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2009年,师生进驻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农家小院,零距离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群众亲切地称这个农家小院为“科技小院”,第1个科技小院由此诞生。师生在“科技小院”里生活、学习、工作,融入农民群众之中,成为农民的朋友和自家人,切实了解“三农”,抓准生产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进行技术集成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并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小院”为圆心向外快速传播推广,推动农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小院”逐渐成为农业科研、示范推广和培养农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创新平台。

  小院使命:科技小院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扎根基层,在三农一线开展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其使命是: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和环境安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农业生产组织与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关系转变;改善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三农和谐发展;扎根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有理想、肯奉献新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科技小院的功能

  科技小院具有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和推动农村发展四大功能。

  功能1:探索农业科研新路子,创新技术、建立模式

  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针对生产实际问题,与农技员和农民一起开展田间研究,抓住要害、找到规律,集成创新高产高效技术,形成绿色增产模式,再进行大面积生产验证,推动生产发展,产出高水平成果。

  功能2:创建技术服务新模式,突破最后一公里难题

  引进、集成、物化、机械化等多渠道创新技术;入村培训、冬季大培训、田间学校、科技长廊等方式培训农民;大方操作、合作社、联合社等方式组织农民;“零距离 、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民,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技术到位率。

  功能3:建立人才培养新途径,造就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向农民学习实践经验,针对实际问题选题研究,农技员和老师联合指导,在农民地里开展试验示范,直接解决生产问题。研究、服务、组织、协调、沟通和传播等角色融为一身,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同步提高,培养有理想、有能力、能吃苦、肯奉献的新型人才。

  功能4: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3.科技小院的宗旨

  科技小院以“实”为根本,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长期扎根生产一线、脚踏实地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零”宗旨。“四零”即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

  零距离:深入生产一线贴近实际开展生产调查、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人员下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的农民培训和“手把手”的技术服务,使村民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可接受技术培训,在生产现场就可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

  零时差:科技小院开展农业科研、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服务的时间和内容与田间生产需求同步,针对田间出现问题,争取第一时间发现、研究并加以解决。

  零门槛: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需求参差不齐的现状,科技小院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内容及方法,使不同层次、年龄、身份的农民都可无障碍地得到技术培训和服务。

  零费用:针对农民经济条件差、生活不宽裕的现状,科技小院为他们提供的各类技术培训、服务和指导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在技术培训中和服务中,技术人员自带设备、自备交通工具、自己解决食宿。

  4.科技小院功能型党支部探索

  建设背景:科技小院建设初期,“校外研究生党员如何管理?基层党建如何创新?党员教育与实践锻炼如何融合?”。为确保“党员教育不断线、组织生活全覆盖”,2009年起,学校党委先后在曲周、梨树、建三江、乐陵、金穗和滦南科技小院成立研究生党支部,将党组织建到农业科学服务生产实践的最前沿。

  做法与举措:(1)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建立校外党支部是新生事物。校党委提出,虽然这些支部离校远、所处环境不同,但党建标准要与校内支部一致,不能因为距离远而打折扣。每年9月,新驻村到科技小院工作的研究生党员都会在校院两级党委指导下,通过民主选举方式组建党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及支委参加专门培训,明确分工,制定工作计划。9年来科技小院党支部陆续建立了党员学习、积极分子考核、联系群众、“三会一课”等制度及完整的支部运行机制,使支部建设既符合党章又切合实践基地具体情况。科技小院党支部的建立不但促进了在校外进行实训的研究生党员发展、培养和考察等工作及时有效开展,而且有针对性地组织民主生活会、思想教育、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开展丰富的支部活动,成为我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

  (2)积极推进功能型党支部建设。第一,党支部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深入农村,面向农民,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农民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2018年1月-2月在河北省曲周县10个镇342个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十九大精神送到村 农技培训全覆盖”行动。 第二,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主要从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实践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等方面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服务型党支部建设主要是指研究生党员面向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研究生们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来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开设“田间学校”、举办“田间观摩”等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组织妇女识字班、舞蹈班,举办“三八节”、“母亲节”晚会等促进乡风文明,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创新型党支部建设主要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实际创新支部生活形式。党支部与9个村支部共同创办支教班46次,带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与知识。与村党支部联合举办中秋节科技联欢晚会。结合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集成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小院师生共引进集成技术34项、集成双高技术规程8套、研究开发产品36个、申报国家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撰写科技著作5部。学生积极投入创业实践,研究生们尝试创建曲周县助农配肥中心(微工厂)、蚯蚓粪肥厂等肥料工厂。

  (3)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科技小院支部的研究生党员们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十个一”模式,即一位研究生党员“住一个科技小院、办一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一批科技农民、研究一项技术、建立一个示范方案、发展一个农业产业、推动一村经济发展、辐射影响一个乡镇、完成一篇论文、组织好一系列活动”。随着“十个一”模式的实施,科技小院多元化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体系逐渐形成,小院支部在当地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成效与启示:(1)学生党员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科技小院学生党员深入农村,深刻体验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明白了只有融入农民当中,把农民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三农”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情感的表达在学生的工作日志中随处可见。(2)学生党员行业认同不断增强,自觉践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职业生涯规划锁定农业领域。科技小院专业硕士选择去农业相关的事业单位、企业工作的比例高达90%,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具有一种更开放的择业心态,更愿意深入基层。有些学生在工作几年之后选择在农业种植技术服务行业进行自主创业。(3)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作风过硬、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农科应用型研究生人才。自2009年至今,在科技小院工作过的百余名学生中,有3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3人获中国农业大学五四青年标兵。4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6人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党员。11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