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开创具有农业高校特色帮扶之路

2018-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吉林农业大学

  自2015年12月以来,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部署脱贫攻坚任务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党委紧紧围绕实现全省脱贫目标,充分发挥地方农业高校自身科教优势,动员全校师生员工投身到全省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发展产业,构建起“支部+项目+专家+合作组织+农户”多方联动的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形成了玉木耳栽培和白鹅养殖为主的“双白”特色产业,努力提升帮扶对象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内生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可持续、有特色的农业高校精准扶贫发展之路,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咨政服务、人才培训、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帮扶,取得了成效,学校“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一、高位推动重保障,精准帮扶成效明显

  两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好田村通过帮扶脱贫的贫困户数达到123户,贫困人口211人,实现了贫困村摘帽;帮助建设改造住房26户;新建围墙2890延长米;厕所改造项目覆盖50户;打井91眼;新建410平米村部、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5.76公里的水泥路、14公里的沙石路;完成481户的自来水入户工程。好田村从村民精神思想到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家媒体多次对学校的扶贫工作给予报道,新华社、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等分别以《让科技之光照亮希望的、田野——吉林农大结对扶贫侧记》、《科技当家好脱贫——吉林农业大学帮扶洮南市好田村纪实》和《好田村:项目全覆盖脱贫致富快》、《好田故事》、《吉林农业大学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等为题,对我校开展的帮扶工作进行了连续采访报道。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中国精准扶贫网、中国电商扶贫网、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凤凰网、搜狐网、农业部、中国吉林网等进行了转发。同样因为扶贫工作队的辛勤付出,学校驻村扶贫工作队被新文化报社、吉林年鉴评为2017年“感动吉林”年度特别致敬人物。

  二、精准发力重抓实,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村,地理位置偏远、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农民脱贫面临巨大挑战。学校党委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好田村不仅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很差,而且老、弱、病、残是这一贫困群体的主要特征。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才能让这一群体在2020年底彻底脱贫?如何阻断贫困边缘上的农村人口不再进入贫困?这些问题一度成为摆在吉林农业大学党委面前的重要议题。

  作为一所70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农业院校,在精准扶贫工作面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上来,把扶贫攻坚作为凝练、展示办学能力的一项任务,把扶贫攻坚作为锤炼、检验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素质的一个战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担任组长,全面统筹扶贫工作;在校内扶贫工作中,学校党委牵头抓总,扶贫办统筹协调,二级党组织及处级单位负责组织落实,形成上下联动、主动参与的工作氛围。

  二是将精准扶贫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校党委常委会议10次,专门研究扶贫工作,集体学习相关扶贫文件;校党委书记等校领导带队先后18次深入贫困村走访调研,听取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把握扶贫工作的标准及要求,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是不断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在挑选7名业务能力强、吃苦耐劳、经验丰富的科处级干部组成扶贫工作办公室的基础上,2017年又从全校机关部门遴选15名同志轮流常驻贫困村,统筹协调全校的精准扶贫工作,全年驻村210天以上;着眼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先后制定《吉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包保结对帮扶活动方案》等多个文件,统筹谋划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每年设立农业科技推广基金100万元、扶贫工作资金100万元,还组织全校党员捐款30余万元;从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对精准扶贫工作予以有力保障。

  四是掌握精准扶贫数据信息。在认真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学校扶贫办成员不畏驻地条件艰苦,放弃休息时间,深入农户,依托村干部,对好田村324户逐户逐人走访摸排甄别,掌握准确、详实的第一手材料,最终确定125户、218名贫困人口,建立了A级(重度困难)、B级(中度困难)、C级(轻度困难)三种贫困户类型档案,为进一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精准帮扶目标做好了准备工作;建立全校扶贫工作微信群、qq群,实现帮扶信息即时共享交流、协同帮扶;对扶贫项目全程跟踪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五是精准发力抓实顶层设计。学校党委结合好田村发展及贫困户人员实际,科学规划扶贫工作发展路线图,本着农民需要什么、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就扶助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合理安排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的投入;并着眼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统筹谋划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科学制定远景目标,详细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探索集体经济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模式,通过集体经济分红、合作社入股分红等途径,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六是精准帮扶抓实校地联动。作为帮扶单位,基于地方政府为精准扶贫工作主体的认识,不断找准在地方扶贫工作格局中的自身定位,积极赢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强校地对接实效;建立了校地联动工作机制,就扶贫工作任务、目标、职责、进度、工作措施及瓶颈问题等方面,学校与地方各级政府不定期沟通研讨,采取走访调研与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方式,现场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难题,稳步推动扶贫工作。

  三、多措并举突优势,全面推进产业发展

  学校党委以开发式扶贫、造血式扶贫为主要方式,注重“党建扶志助推攻坚,科技扶智助力扶贫”,发挥学校科教、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为引擎,以产业形成和增收增效项目为载体,以组织模式和工作模式创新为动力,周密组织、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使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措施有效落地,目前,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把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是扶贫工作的关键基础。一是激发并提升当地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学校党委认识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贫困群众最扎实的纽带,更为关键的是基层党组织是帮扶单位离开后承担当地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学校党委在好田村成立吉林农业大学扶贫办党支部,注资10万元,加强村部硬件建设,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技培训中心,注重带动并培养好田村党支部的建设与发展工作,着力培养、提升村委会的组织、决策和执行能力,形成“一心一意抓扶贫、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奠定基础,让贫困户实打实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二是“党建扶贫”为脱贫攻坚“铸魂”。吉林农大党委书记席岫峰说:“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勤,只有思想脱贫才是真脱贫。”在贫困帮扶工作进展过程中,学校在帮助好田村党建工作业务培训、党支部建章立制,完善办事流程,使之与好田村党支部有效融合、形成合力,着力带强村支部书记、带强村“三委”班子成员,带强广大党员,发展党员1名,培养积极分子1名;同时,学校党委和那金镇党委在好田村共同开展了优秀共产党员和勤劳致富之星、尊老爱幼之星等星级模范人物评选活动,积极弘扬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贫困户脱贫的信心。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活动载体和阵地建设,提升贫困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内生动力,好田村党支部在村民中的威信和形象树立起来了,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把推进科技产业扶贫作为重要支撑。脱贫攻坚,科技当先。一是结合实际设计项目。针对好田村生产发展状况,为贫困村引进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两年多来,学校在好田村设立科技扶贫基地,帮助贫困村发展见效了玉木耳种植示范、卡洛斯鹅养殖及关键技术推广示范、优质芦花鸡养殖技术示范、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半干旱区玉米水肥一体化及新型种植技术示范、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25个,有125个贫困户参与其中项目实施,平均每户增收950元/年,两年来,仅玉木耳项目就为贫困户分红63000元,解决剩余劳动力60人人均增收5000元;部分项目辐射带动了全村所有种植、养殖户,使当地的农民在种植、养殖技术上得到很好的掌握,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助推“双白”特色产业形成。针对贫困村当地自然条件,鉴于玉木耳和吉林白鹅发展前景的潜力,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组合拳”,目前已经选择出玉木耳种植、大鹅养殖、手工编织三个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项目,培植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平台。重点抓了玉木耳的生产示范、白鹅养殖及其产品开发,为好田村建设了孵化厂、饲料基地,并和当地政府、好田村村委会三方合力为好田村建设了菌包厂,市政府负责厂房建设,学校投入生产设备,村委会负责筹集生产启动资金,总投资100余万元,预计净利润能达到30-50万元/年。同时,学校还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包装设计、产品营销等,吸引并带动了周边地方百姓的关注、参与,使玉木耳种植和吉林白鹅养殖初具规模并发展升级,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支持搭建点上平台等方式,帮助好田村开拓市场,真正把玉木耳和白鹅产业做大做强。

  ——把推进扶贫扶智培训作为重要助力。脱贫攻坚,培训为辅。一是为全省科技培训提供智力支持。依托学校专家及智力优势,成立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内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特产园艺、农产品加工、农机作业与信息化、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等6个技术服务组。利用专家们在专业技术、科研项目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战,围绕全省扶贫产业评估、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巡回指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据统计,学校已组织100余名专家在全省开展各类扶贫培训270余次,培训农民6000余人,为全省扶贫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大力开展帮扶村农民培训。自启动扶贫工作以来,先后选派专家服务团6批,专家学者20余名就农民们关心的种子和化肥农药、栽培方式、电商营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培训和生产实践指导,尤其2017年对600人次的贫困户有志青年、种养殖大户、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致富理念、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培训,发放了《玉木耳高产栽培标准》等科技宣传资料3000余册,还有针对性的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异地培训、参观考察,全程教授电商培训,开阔发展思路,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脱贫致富。

  ——把推进结对包保作为重要手段。脱贫攻坚,结对包保为要。一是对接包保成效显著。学校修订了《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包保结对帮扶活动方案》,调整了扶贫包保任务,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资源优势,明确对接包保要求。确保针对贫困户开展经常性走访和慰问。截至目前,学校领导深入到特困低保户家中走访慰问40余次,处级单位走访慰问360余次、电话联系1000余次,发放慰问品折合人民币70000余元,解决实际问题140余个。二是特色帮扶活动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双百双进”、党日活动、师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送温暖、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推进校党团组织与村党团组织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陆续开展多样的智力帮扶。校团委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每年暑期都组织10余名大学生来到村里支教,有针对性的教授贫困村孩子们文化知识;校医院发挥医院资源优势,组织10名内科医生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到贫困村举行义诊、免费送药、检查身体等,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科技管理处组织土地规划、经济管理等相应专家围绕新农村规划、村屯道路规划、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开展咨询服务;保卫处深入农户开展农村安全、农村防火等宣讲,强化农村防盗、防火的安全意识;组织部、学生处、工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相继到村开展助力党员、助学、助残、助老、助孤等主题活动,用现代传播手段宣传新风气,打造好田村围墙文化,帮助好田村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理念,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脱贫攻坚,基础为本。一是注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好田村大田面积大且集中、水利设施极其不足、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等多方面因素,学校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扶贫帮扶的一项重要工作,完成了高标准农田的田间道路、打井工作,打井91眼,目前在运行田间电路建设,并将从根本上解决好田村长期缺水的问题,预计该项目实施后将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人。二是加强整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协调包括新村部建设资金42万元在内的涉农资金,陆续开展村容美化、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党群服务中心、厕所改造、危房改造、文化广场建设、文体卫生活动室、新农村建设(道路和围墙)等项目,仅2017年就募集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和文化建设类图书2000余册,进一步充实了好田村农家书屋,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四、精准帮扶在路上,脱贫致富奔小康

  目前,学校精准扶贫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扶贫工作依然在路上。今后,学校将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精神及具体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促脱贫为根本,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思路,继续重点发展玉木耳栽培和白鹅养殖为主的“双白”特色产业,重点在扶贫扶志、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调整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示范项目、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狠下功夫,使我校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确保2020年底前按期实现好田村贫困户脱贫、全村致富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