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市教委2018年扶贫日宣传资料

改革创新、引智帮扶,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十二五”以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农职院”)在教育部、农业部、市教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改革创新、引智帮扶,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人才培养、引智帮扶、文化驻乡”等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肯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于一体的职业培育体系。学院先后获得“北京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农业部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人才培养工程

  1.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状况,学院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采取“半农半读,能学结合”教学模式组织学习活动,在教学组织和安排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目前,共有480名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北京农广校学员,参加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民合作社运营与管理、现代农业技术、休闲农庄经营与管理等4个专业的学习。此项工作搭建了农民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和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实现了定向精准培育高等新型职业农民。此项工作得到教育部、农业部高度肯定,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办的《教育体制改革简报》[2016年第83期]刊发。

  2.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工程。受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农工委委托,依托市委农工委党校举办了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系列培训班,学院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调研,确定培养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及时做好相关教学保障,全年共完成12期培训班次的培训任务,培训人数达1700余人。

  3.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在市委农工委领导下,自2011年至今,学院组织市农广校根据农民需求,对13个郊区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高

  级农村实用人才短期培训27个,共培训28380人。在每期培训结束后,针对农民在技术、理念、实践等方面遇到的难题组织专家团队给予解决,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可用之才。

  (二)引智帮扶工程

  1.驻村帮扶。2016年起,针对低收入乡村帮扶工作,学院每年在科技事业发展方向和资金安排上,列出“院级低收入乡村科技帮扶计划专项”予以优先支持,三年来,共安排农业科技项目27项,累计投入210万元。持续引导相关系部师生,调研研讨、选择确立对接帮扶对象,提出人才、技术、信息等帮扶课题。包括品种引进、技术推广、综合调研、信息服务等,通过课题的连续实施,解决低收入村发展中科技能力提升和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难题。2016年起,学院启动了驻村帮扶工程,“帮扶”方式包括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开展专题研讨,开发特色农家宴、设计特色农家院,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方案,对经营户实施针对性培训,建设特色农家宴品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在线信息交流、政策和技术咨询。同时,利用市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平台、市农广校网站及微信平台,加强宣传和推广。该项目于2016年5月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启动实施,通过“帮项目、帮技术、帮咨询、帮培养、帮发展”的五帮方式,炭厂村已基本实现预定的“四个一”的目标,即打造一家龙头农家院,开发一桌农家宴,培养一支带头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举办一个中专班,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继炭厂村之后,又陆续在密云区石城镇石塘路村、大兴区安定镇前野厂村、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关村、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先后展开,受到广大村民欢迎,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科技服务。学院创新形成了“三农”挂职服务工作机制,连续13年选派专业骨干组建科技挂职服务团队,累计派出157名247人次服务郊区。其中第十二批科技挂职重点围绕项目带动、精准帮扶、农民培训等项工作全面展开。据统计,11名挂职教师共计挂职1349天,引入科研项目12项,帮扶贾峪口村、石板房村等低收入村5个,形成调研报告、技术规程、企业规划设计、论文等文字成果资料36项。在协调与合作方面,挂职老师们组织学院老师服务166人次,利用院外资源服务87人次,组织学生参加服务220人次,实习实训106人次;在服务与业绩方面,开展专题培训1397人次,开展专业技术服务2359人次,开展咨询调研106人次,编写服务资料17种、发放3000余份,促成院地合作交流34次,直接或间接取得经济效益150余万元;在北京电视台、霞云岭乡网站、学院校园网等媒体报道20余次,扩大了影响。目前,第十三批(2017.8-2018.8)11名挂职教师中有6名服务于贾峪口村、长操村等低收入村帮扶一线。

  (三)文化驻乡工程

  文化驻乡工程即指驻乡进村培育文化人才和团队。为了培养文化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市教委领导指导下,市农委领导支持下,学院组织市农广校具体实施了以“新农村、新农民、新文化”为主题,以培养扎根农村的乡土科技与文化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以特色乡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文化驻乡工程,驻乡进村,对农民进行社会文化专业的中专学历教育,由农广校从2011年开始招生,到去年年底,共计招生9623人,实现了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科技和文化融合的目标,最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的综合素质。此工程为农村造就了身边的文艺人才,培养了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力量,让文艺活动能真正常驻村、永驻村。此项目也得到了中央、北京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中央农广校及各省农广校也多次到农职院进行观摩学习,农民日报记者多次进行追踪报道。

  二、引智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培养了适应首都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端职业农民

  “十二五”以来,北京农村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发展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成为主导方向。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又会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即农业人才供给总量陷入供给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困境。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新型职业农业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了结构性人才不合理的问题,并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业态填补人才供给空白。 “学历提升”工程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能力双提升。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率先开展了普通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向广大农民开放的试验,圆了农民的大学梦,这是中国农民职业教育史上的新突破一方面。教育部有关领导对我院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所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开创性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开拓了农业职业院校实施精准帮扶新路径

  学院不断创新“三农”服务机制,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以科研和服务团队为支撑的服务格局,做到精准服务,高效服务。在对农民的帮扶过程中,首先进行文化素质的提升,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里、田间地头,把技能传授到农民手里,把文化渗透到农民教育中去,采取灵活多样的柔性教育教学方法等,解决了农民职业教育和素质提升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近几年,学院发挥自身科技、教育、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主要对房山区佛子庄乡进行了系列的精准帮扶工作。自2012年至2017年,学院与佛子庄乡签署了《院乡共建合作框架协议》,通过院乡合作、试验站建设和挂职服务,从积极引入科技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实用人才、丰富乡村文化等方面入手,依托“院级低收入乡村科技帮扶计划专项”落地帮扶项目、“对接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等项目持续开展工作,目前佛子庄乡八个北京市低收入村中已经有六个成功摘帽,其中,我院重点帮扶的贾峪口村低收入户由2016年底的98户230人降低到28户66人,石板房村由33户71人降低到18户33人。

  (三) “文化驻乡”工程有效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文化驻乡”工程成效影响深远。一是通过培养,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的科技文化乡土人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及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学员为骨干组建了村级宣传队,有的乡镇还组建了农民艺术团;二是促进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传承了乡村传统文化。同时,“文化驻乡”得到了中央、北京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中央农广校及各省我院农广校多次到我院进行观摩学习,农民日报记者多次进行追踪报道。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农村情况》[第1085期]上做出重要批示:“北京市开展‘文化驻乡模式’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受到农民欢迎,可在媒体上宣传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深入我院采访宣传,肯定了我院在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做出的贡献。

  三、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是引智帮扶的组织保障

  2016年,我院积极落实关于落实精准帮扶低收入村发展行动计划,成立了以书记和院长为组长,以其他院级领导为副组长,以各党总支书记、各中层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党政办、科研处负责人牵头,协助院领导做好相关统筹协调工作,负责做好相关沟通联络工作。通过系列的工程计划保证了引智帮扶项目的落地,学院面向北京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精心组合实施了五项精准帮扶计划,即:“低收入村免费大学生培养计划”、“低收入乡村帮扶科技专项计划”、“低收入乡村专业教师挂职服务计划”、“低收入村多层次人员培训计划”和“低收入村户需求调研和牵手结对计划”。

  (二)搭建平台、建设队伍是引智帮扶的人才保障

  “十二五”以来,我院在农业部、北京市农委、北京市教委指导支持下,连续组织了项目带动计划和人才支撑计划,搭建服务工作平台,承担农业部《农业职业院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研究》、北京市农委《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建设》、北京市农委《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科技能力提升》等项目,开展了院区院乡共建合作、专业教师挂职服务、低收入村发展帮扶等行动计划。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形成了彰显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优势作用的精准对接模式,即“依靠教学专业主体、依托项目纽带作用、服务新型农业主体”,为促进农民受益和教师成长、农业增效和专业提升、农村进步和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是引智帮扶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按照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有大约3年时间,目前正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贫困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发展服务区域,贵在融入其中,重在聚焦需求。就要激活专业教师主体,对接农业经营主体,做好主体间的精准对接并形成模式,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取得成效和可持续的关键所在。在服务实践过程中,我院吸纳借鉴了以往院校与区域合作发展的通行做法,并力求合作实务,通过项目纽带牵动服务过程的利益各方。实践证明,聚焦农民和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帮扶内容、方式和路径是引智帮扶的关键所在。

  在此基础上,我院会围绕产业挖掘文化内涵,促使地方文化与特色产业相得益彰,促进产品品牌创建;围绕产业开展人才培训,促进传统农村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升级。总之,要使农村产业发展成为“引智帮扶”的载体。

  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继续努力,汇聚涓涓智慧之流形成强大势能,为做好北京引智帮扶工程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