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贵州创新开展“校农结合” 助力精准脱贫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贵州省教育厅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把开展“校农结合”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全省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和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后勤食堂对农产品的需求与我省贫困县、贫困户组织生产农产品精准对接,群众订单生产、不愁销路,学校保底收购、应收尽收。据统计,2017年9月启动“校农结合”工作以来,全省各地各校积极响应,全省学校食堂累计采购当地贫困户生产的常用农产品29.02万吨,采购金额19.51亿元,初步实现了学校后勤有保障和贫困人口有增收的双赢局面,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

  一、抓住关键,突出“推”字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贵州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种地积极性不高,贫困户增收致富路子少。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决心在全省上下来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我厅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努力在脱贫攻坚战役和“产业革命”行动中发挥教育优势,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摸清“家底子”,让出市场助推农户脱贫。为了解我省学校食堂农产品消费的现状,去年4月、8月和今年3月,我厅先后三次组织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管理情况和农产品需求及消费情况开展深入调研。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共有17890个(其中,高校食堂195个),就餐学生达620万人,几乎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6。全省学校食堂每月采购常用农产品涉及大米、面粉、食用油、肉类及蔬菜等多个品种,需求量高达10万吨以上,价值约10亿元,在调研中还发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采购的常用农产品大多数依靠外省供应,有的高等学校在外省采购的比例超过了70%。据测算,如果将这一个庞大而稳定的消费市场优先让给我省贫困地区贫困户,将可以覆盖带动全省100万贫困人口增收。我厅号召全省教育系统采购农产品立足于本地,将学校对农产品的需求订单拿给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展产业,扶持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二是牵住“牛鼻子”,产销对接助推产业培育。实施“校农结合”,建立完善产销对接机制是关键。我厅与省农委、省商务厅和省供销社主动协作,以学校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导向,链接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流通平台,产品不愁销路,产业得到扶持;流通渠道畅通,农户学校利益得到保障。从今年3月份开始,重点在铜仁、黔西南、贵阳、清镇职教城和黔南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5个学段开展“校农结合”集团化推进试点,争取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学段取得突破后再向全省复制推广。目前,5个集团化试点已全面启动实施,每月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常用农产品达6000余吨。

  三是迈开“新步子”,相得益彰助推教育发展。通过实施“校农结合”,我省学校后勤保障更充足了,教育服务地方更紧密了,教育转型发展更有力了。学生吃上了更绿色更环保更优质的本地农产品,学校后勤保障更加充足;学校食堂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防止了腐败风险的产生;学校食堂精简了工勤人员,减少了政府支出。各地各校结合“校农结合”供应基地建设, 建设涉农相关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引导教育智力资源到脱贫攻坚一线,推动高校、 职业学校教师科研成果转换,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社会的作用,推动加快教育转型发展。如黔南民族师范“校农结合”己建成3个产学研基地以及农残检测、测土配方、冷储库、实用技术培训中心、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一批配套设施,“校农结合”向“医农结合”“企农结合”“N农结合”拓展。此外,着力强化全省“校农结合”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创新,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成立“贵州省校农结合研究会”,发挥高校智力、学术资源与优势,整合各地各校专家和实践者对“校农结合”进行研究。

  二、立足实际,突出“新”字

  “校农结合”是创新性工作,也是系统性工程,是产销有机对接的创新,也是计划生产、便捷流通、订单购销的协调统筹,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方法,需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

  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晰新思路。我厅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深入开展“校农结合”工作逐步形成了“面上推进、点上突破、点面结合、不断深化”的工作思路;把“坚持需求引导与产业培扶有机结合、坚持建基地与搭平台有机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作为推进“校农结合”的工作原则;提出了“购买农产品是基础、产业培扶是根本、基地建设是关键、农户学校双赢是目标”的工作重点;明确了“教育主动作为、协调部门配合,遵循市场规律、行政积极引导,以购买引领生产、以集团化(联盟)统筹流通”的工作方法。

  二是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探寻新路子。我厅在推进“校农结合”过程中,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与实践,涌现了一些先进经验与做法,先后形成了黔西南州“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模式、西秀区“贫困户+合作社+购销平台+学校”模式、贵州民族大学“菜园子直通菜篮子”模式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等工作模式。如黔西南州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力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探索“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供给模式,目前已有1104所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完成校农对接签约,签约比例达到95%,覆盖贫困户3.2万多户12万余人,涉及105个基地、287个合作社,全州配送中心和基地为当地4600余名贫困群众返乡就近提供就业机会,减少留守儿童3800余名,同时学校食堂精简了工勤人员,减少了政府支出,实现了“孩子开心、家长舒心、学校省心、政府放心、群众欢心”的“五心”效果。

  三是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新成效。“校农结合”实施一年来,初步实现了学校后勤有保障和贫困人口有增收的“一仗双赢”局面。今年3-6月,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采购本省贫困地区农产品达23.23万吨,采购金额13.01亿元,采购数量、金额和占比大幅提升。同时,“校农结合”还有效带动了本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校农结合”庞大而稳定的市场需求带动了省内3981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发展,促进产业调整170万亩,覆盖贫困人口10.9万户42万余人。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从2017年3月开始,率先实施“校农结合”,定点帮扶平塘县19个毛南族集聚贫困村,先后定点采购农产品44批次,资金100多万元,5000多户贫困农户受益。卡蒲毛南族乡2017年底生猪存栏从年初1956头增加到4210头,增长2.2倍;土鸡从3.39万羽增加到6.81万羽,增长2倍;肉牛从575头增加到775头,增长1.3倍;萝卜从105亩增加到537亩,增长5.1倍;白菜从176亩增加到512亩,增长2.9倍,一批生猪村、白菜组、茄子寨悄然形成。

  三、凝心聚力,突出“统”字

  “校农结合”涉及产、供、销多个环节,与食品安全、价格管理、仓储物流多领域紧密相连,如果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很难有效推进。为此,我厅主动作为、积极行动,争取支持、聚力推进。

  一是思想认识统起来。“校农结合”启动之初,在全省教育系统内部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个别同志片面认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应该是教书育人,搞什么‘校农结合’去买卖白菜、鸡蛋是不务正业”。为进一步统一全省教育系统的思想认识,我厅多次下发文件、多次召开厅党组会议,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用力参与脱贫攻坚,发挥教育优势助推产业扶贫。厅主要领导把“校农结合”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今年4月还在省委组织的“新时代学习大讲堂”上通过视频会议方式面对全省乡镇以上教育行政干部、专题解读宣讲了“校农结合”。目前,全省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实施“校农结合”的思想更统一了,干劲更足了。

  二是组织领导统起来。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农委成立了蔬菜种植专班、家禽养殖专班,省教育厅成立了“校农结合”专班,省商务厅成立了农产品促销专班。“校农结合”工作启动以来,我厅“校农结合”工作专班与省农委、省商务厅的三个专班一道对接沟通、协同作战,确保形成工作合力。为推动“校农结合”工作,2017年3月,我厅还在“校农结合”专班设立了高等院校小组、职业院校小组、营养餐协调小组、农产品供应协调小组和工作保障小组5个小组,分别负责相关学段学校开展“校农结合”有关工作,并抽调专人负责专班工作,同时,全省各市(州)教育局、各高校也参照成立了工作专班,积极做好本区域本学校的“校农结合”工作。

  三是工作推进统起来。为确保各项工作运转顺畅,我厅着力建立健全推动工作的机制,采取下发通知、召开会议、搭建即时通讯平台等方式,定期收集、统计、通报各地各校工作推进情况,确保“校农结合”运转顺畅。把“校农结合”纳入高校和市、县教育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力、工作滞后、效果不佳的地区和学校,将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每月初对上个月全省及各地各校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品种、数量及金额等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厅“校农结合”专班组成工作组,采取抽查等方式,不定期深入一线督查“校农结合”工作开展情况。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