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艺术设计助力扶贫、非遗传承惠及农户、创新创意注入活力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脱贫攻坚事迹材料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近年来重视艺术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努力服务于地方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学校全面贯彻2011协同创新精准扶贫的精神下,加强学科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更新科研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民族文化非遗资源,完善校地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机制,依托艺术学与设计学两大学科专业优势,建立为民族地区服务的设计人才储备基地,为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发挥文化创意优势,精准扶贫借力艺术设计。

  2015年,咸丰唐崖土司城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下,学院迅速组织了教师科研团队,积极响应地方需求,参与了唐崖土司城遗址综合开发项目,涉及民族服饰设计、品牌策划设计到景观形象雕塑创作等一系列重大设计内容,完成《唐崖土司城整体艺术形象设计与文化产品开发研究》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相关成果得到当地政府与委托方高度赞誉,也成为中南民族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武陵山区脱贫开发系列项目中的一个亮点。

  唐崖土司城是土司制度文化的鲜活例证,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文物遗址,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也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自申遗成功以来,其文化艺术价值还鲜为人知。认知度并没有显著提升,有鉴于此状况,美术学院与恩施研究院在2015至2016年期间推进了三大精准扶贫设计项目,学院组织动员教授团队,进行设计服务的直接“输血”。主动自行承担一百余万元设计劳务费,以高水平、高规格、高质量地完成了具体落地的重大设计任务:唐崖土司城民族服饰系列设计、主题景观与雕塑设计、土司城形象系列策划设计等系列作品,不仅设计效果惊艳,深受当地政府和民众好评,形象策划也十分成功,极大地加强了遗址艺术价值的宣传,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重磅设计成果,这些成果荣获国家社科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社会和学术界瞩目度极高,大量论文专著的出版,引发了学术界“唐崖”研究热。不仅如此,后续相关的文创产品的设计也相继推出,促进园区整体旅游价值的直接提升,在当地遗址园区内建设的土司系列服饰馆、以及相关策划的展演活动,在促进土司文化的传播的同时,也是活化“遗产”的重要体现,对提高鄂西地区的知名度,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漆艺还乡,非遗培训助力扶贫攻坚。

  为响应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发掘湖北漆艺悠久传统与咸丰坝漆的独特优势,2017年初,美术学院与唐崖土司城正式联手建立“中南民族大学国家级美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唐崖漆艺实践基地”,成为唐崖镇又一道新的风景线。美术学院已派专业团队在唐崖镇免费开办漆艺培训班,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引进美、日、韩等漆艺名家,并鼓励本地居民自开工作室,逐步扩大影响。依托美术学院专业优势,将文化资源与产品资源深度融合,开展漆艺科研和人才培训,形成独具咸丰特色的产业优势,使之与“中国陶都”、“中国瓷都”媲美,让文化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力图把唐崖镇打造成“世界漆都”。  

  近三年来,一方面借助学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漆艺培训班,针对性招收土家匠人,强化了扶贫和造血功能,至今已经开办了5期漆艺培训班,培养高层次漆艺传承人。

  另一方扎实办好漆艺实践基地,派遣刚毕业的研究生作为志愿者驻在当地,其核心工作主要是指导漆艺培训、开发漆艺产品,并广泛开展漆艺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漆艺实践基地开办至今招收和颁发证书的正式农民学员和农村基层工作人员五十余人,非正式培训的人员更达到近两百名,大多为本地低收入者。参加漆艺培训和漆艺知识讲座的人员中有二十余名学员,已经当地独立开办漆艺工作室,已经具有了创新创业的初步成果。例如熊国江,是恩施州一名吊脚楼技艺传承人,传统手工技艺日渐萎缩,在当下欠发展的鄂西农村还难以被重视,漆艺的学习让他开辟了新思路,开设新工作室,丰富了收入的来源,也走出了一条借助传统手工技艺发家致富新路。

  学院的漆艺培训帮助传承人群激发创作潜能,丰富作品题材,拓展应用空间,帮助传承人解决作品创作、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关键工艺和技术难题,也惠及普通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技艺的把握,拓展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眼界和知识面,提高传承普及面。深化非遗保护理念,传承人群传承能力提高,传承队伍扩大,年轻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今天,漆艺已经成为唐崖的一个靓丽名片,也成为咸丰的一个文化符号,漆文化日渐融入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它在生活中影响身边的亲戚朋友,从而带动县城的普通百姓来学习和了解漆艺,把漆艺文化带入县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县城各单位在执行扶贫工作的同时又可以把漆文化带到各乡镇的贫困户中,让贫困户通过学习漆艺来致富,让文化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活水源头。

  三、学科紧扣时代需求,产学研一体为脱贫创富注入活力。

  美术学院在民族地区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会服务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和创新服务设计方面,己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以武陵山区为核心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利用以及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学科建设体系,产生了一批可以推广的产学研成果。近年来,美术学院在艺术设计结合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前行,简列如下:

  一是开赴海南五指山进行设计服务,在海南五指山黎族地区进行的设计服务,包括黎族大殿内部装饰创新设计、海南黎族特色工艺产业创新研究、昌江最大黎村创意农业景观策划等。

  二是继续深化武陵山精准扶贫的设计内容,其中“唐崖土司城遗址”的数字化建构设计工作已经启动并初步得到应用,恩施建始双土地古村古盐道保护方案也得到当地部门的实际应用。

  三是在武陵山民族村镇的扶贫设计的工作中,其中凤凰县禾库镇建设发展规划方案,包括了《禾库知识产权保护及形象创建》、《禾库镇苗绣文创产品开发及包装设计》、《禾库镇电商平台创建》、《禾库镇土特产系列包装设计》《银饰文创产品开发及包装设计》等一揽子服务设计内容,这些服务内容面向宽广,内容延伸到当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其他的社会服务亮点还有汉江航道文化长廊景观浮雕、恩施铁厂溪景观规划等项目,这些项目都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项目的实施也为当地注入了脱贫创富新的发展思路。围绕项目需求,利用院校和企业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平台,建设了一大批扶贫基地,这些基地在不断吸纳和推动当地就业和对外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助力精准扶贫,带动项目在当地的发展,同时高校科研能力和专业建设得以加强。近5年来,学院在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组织创新体系中收获满满。扶贫创新工作转化学术成果、带动教学研究也有很多亮点。近五年来,结合扶贫工作取得的设计成果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三项,全国美展奖项一项、国家社科成果后期资助成果一项、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和省级社科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专著四十余篇(部)。带动大学生课外创新成果五十余项,创新成果也大量涌现等等。

  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致力于推进武陵山等深度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奔小康过程中,也荣获诸多奖项,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湖北省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秀科研成果奖、2017年中国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全国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湖北省首届“楚天杯”包装工业设计大赛奖等。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设计扶贫、多彩成果、精益求精、大美成真的学科愿景。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