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精准施策 重点突破 发挥教育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武汉市教育局脱贫攻坚宣传材料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扶贫先扶智、帮困先育人。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针对性、关键性作用,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夯实教育脱贫根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九个精准”,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一、着力精准资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016年底率先在全市出台农村贫困地区建档立卡家庭子女资助政策,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学前教育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义务教育免学费、免教科书费,小学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1250元;普高教育免学费、免住宿费,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中职教育免学费、免住宿费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本(专)科教育每生每年补贴10000元,在校期间财政给予全额贴息贷款每生每年8000元;硕士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每生每年10000元,在校期间财政给予全额贴息贷款每生每年12000元。截至目前,全市确定建档立卡助学扶智学生23841人次,涵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学段,共落实专项资金2339.16万元,使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0%顺利完成学业。

  二、着力精准关爱,确保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获得保障

  一是坚持对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全部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二是实现义务教育特殊学校生均预算内经费补助标准达到1万元,高于国家规定标准4千元;三是各区在特殊教育学校,或承担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配齐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四是现已建成43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2018年再新建10个服务站,并构建起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关爱服务网络;五是实施“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汉平等就学提供保障。

  三、着力精准改造,确保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改善

  一是投入资金2.14亿元,改善贫困地区70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确保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村小学和教学点能正常运转,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求得到满足;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硚口、武昌、江岸、江汉等区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5所在汉高校、市教科院、中心城区41所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与新城区55所薄弱学校开展委托管理,组成合作办学共同体,实现农村受援学校内涵、特色、优质发展。

  四、着力精准施策,确保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

  一是持续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引导和推动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缺编学校流动;二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偏远学校从事志愿者服务机制,优先安排免费师范生到乡村学校任教;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倾斜力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农村教师所占比例达到50%左右;四是城镇学校、优质学校(含乡镇中心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五是建立健全符合农村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评审标准,在职称量化评分中对农村教师予以加分奖励;六是实施“农村校长提升工程”,分批组织农村校长参加市级高端培训,对边远农村中小学校级干部实施全免费提高培训;七是在农村地区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智慧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课程社区和探究性学习等应用模式的指导,通过教育云工程建设,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工程。 

  五、着力精准服务,确保实现贫困村集体创收增收

  一是投入资金3675万元,支持4个新城区职教中心开展20个项目建设;二是面向贫困人口,与农业、科研、推广、人力资源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资源,对在家务农的群众就近就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转移就业和劳务品牌培训,对返乡创业人员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三年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双证制”培训467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1万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1.9万人;三是支持中职学校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积极开展招生工作;四是支持市属高校学生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创业项目,带动农村贫困地区脱贫。 

  六、着力精准帮扶,确保改善对口贫困村面貌

  推进“三乡”工程助力对口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振兴贫困村计划。在企业兴乡上,盘活村集体存量资金,与湖北鼎新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村企联营合同,实现村集体年收益18万元;牵头万佳福茶叶公司与20家贫困户签订定向直销合同,确保茶农收益稳定。在能人返乡上,引进养殖能手,流转土地40亩创办小龙虾养殖基地;引进种茶能手,开发山地60亩种植白茶,栽种茶苗24万株。市民下乡上,积极推进有出租意向的农户闲置房44套149间共4420平米。全年拓宽并硬化道路1100米,新建U型灌溉渠3600米,新修机耕路1800米,基础建设不断改善;配合街道进行电力改造,新换200KVA变压器2台,新架电线杆165根,架设里程达8250米,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用电需求。在村塆改造上,重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及现有旱厕,新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村卫生室,增设太阳能路灯20套、垃圾箱10个、垃圾车1辆,村容村貌及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七、着力精准扶智,确保行业扶贫重点领域稳步发展

  新洲区旧街街是全省重点革命老区街镇,2016年由市教育局牵头的旧街片区通过实施推进“三乡工程”促脱贫的举措,全街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达到62家,形成了白茶、油茶、苗木花卉、湘莲、稻田养虾等五大产业。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主要领导陪同时任市政府副市长刘英姿、市政协副主席梁鸣三年内先后12次赴旧街街慰问贫困家庭,完善帮扶措施。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定斌、市教育局局长孟晖率机关干部和二级单位负责人先后二十余次到旧街街看望驻村干部,开展“送温暖、手拉手、心连心、献爱心”等活动。市教育局教育工会、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到旧街街开展“春季送教公益行”活动,将学科理念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方法送到对口帮扶的中小学。武汉市砺志中学、武汉小学、常青一中、常青第一学校等直属中小学每年与旧街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信息资源深度共享,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市教育产业处每年组织40余名旧街留守儿童参加“跟着课本游中国”活动。通过下大力气解决贫困学生“学得起,学得好,学得出”这三个问题,成功的实施了阻断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八、着力精准整治,确保作风建设扎实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日常管理,健全考核机制,落实扶贫政策。一是建立“学校自查、区级复查、市级抽查”的教育精准扶贫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教育脱贫攻坚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工作考核范围,并与绩效挂钩,形成促、管、督三级工作模式;二是印发《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战役实施方案》,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实施专项整治,发现问题隐患,列出项目清单,分类限期整改;三是印发《教育扶贫领域项目资金监管缺失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对各级、各类审计和大数据对比检查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协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督办落实和回复;四是由市委教育工委徐定斌书记和市教育局孟晖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带队、相关处室负责人和专业工作人员组成的督查组分赴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四个新城区以及市教育局对口扶贫点莲花塘村开展“全面改薄”项目和“助学扶智”资金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询对比数据、查阅台账资料、实地调查、随机抽查400个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等方式进行,确保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规范,计划项目全面实施完成。

  九、着力精准宣传,确保教育扶贫政策深入人心

  一是机关领导带队下乡,全面宣传解读国家、省、市出台的脱贫攻坚重大政策,使扶贫政策法规进村入户、惠及群众;二是组织印发《武汉市教育精准扶贫助学扶智政策解读》35000份,分发到有关部门、学校和驻村工作队;三是在全市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培训班上作资助政策解读专题报告,多层次开展助学扶智政策宣传;四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宣传措施作法、重大信息、重点活动,使群众及时掌握信息动态;五是全面宣传我局在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上所做的努力和突出成绩,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积极引进公益助学项目;六是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引导社会公益项目和爱心资源与贫困户需求对接,形成社会力量助力脱贫长效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巩固现有脱贫成果,优化各界扶贫资源,积极推进扶贫成效,不断发现先进典型,确保我市教育扶贫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