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扎根秦巴山区 助力脱贫攻坚 “三台联动”书写教育扶贫奋进之笔

长安大学教育系统脱贫攻坚宣传素材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商南县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长安大学承担定点扶贫商南县的结对帮扶任务以来,充分发挥科教文化优势,以人才、教育、科技、文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特别是长期以来,学校坚持通过组建以“研究生支教团”为先锋、“教授励志报告团”和“附中名师助教团”为牵引的教育扶贫工作梯队,依托第一课堂讲台、第二课堂舞台、精准扶贫平台“三台联动”模式,开展“启智、扶志、弘德”系列教育扶贫工作,扶贫扶智又扶志,书写新时代教育扶贫的奋进之笔。

  一、夯实第一课堂讲台,助力当地基础教育事业

  1、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充实基础教育师资。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先锋作用。自2013年开始累计已选派5批34名优秀毕业生赴商南支教,在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试马镇中心小学、富水小学、富水中学等农村中小学开展服务。支教团成员全部担任班主任、生活老师等学生管理职务,人均承担5个班以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教学任务,平均每周课时在15学时以上。多年来,长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先后获得“教学质量提升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教育教学荣誉60余项,累计完成超过23000个课时教学任务,教学时长近17000个小时,覆盖超过10000名山区学子。

  2、打造“附中名师助教团”,提升基层教师教学能力。附属学校围绕学校全格局教育扶贫工作要求,积极组织相关帮扶活动。先后与商南县鹿城中学和佳县中学签订帮扶协议,建成结对关系。组织知名专任教师成立“附中名师助教团”,加强与当地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助力当地教师业务提升。附属学校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落实教育扶贫的要求:一是保持教学交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双方教师队伍素质;二是加强双方学生互动,拓宽交流生眼界,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三是对管理人员进行适当培训,共同提高管理水平。目前,附属学校与商南县、佳县的师生互动活动交往频繁,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组织“教授励志报告团”,帮助学生早立志立长志。高校有丰富的高水平的教师资源,校工会每年定期组织教授励志报告团,在商南县基层学校开展学业、励志讲座,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目标,早日立下脱贫志。2013年以来,建工学院王毅红教授,环工学院马致远教授,电控学院许宏科教授,理学院董安国教授,外语学院刘宇副教授、孙瑜副教授、倪小民副教授、何献忠副教授,机械学院贺朝霞副教授,资源学院李佐臣副教授等10名教授先后在商南中学、鹿城中学等学校举办了励志成才报告会和学业指导讲座。报告团成员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学习经历、精彩故事及体会,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识,也激励了他们更加发奋学习,刻苦努力,争取早成才,成大才。教授励志报告团以教师的亲身经历为贫困地区学生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深受商南县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4、捐赠教学设备,改善偏远山区基础教育条件。学校长期关注基层教学点的教育事业发展,分管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基层教学点调研考察,详细了解教学点师生教学、学习、生活等情况。先后为魏家台乡寇家村小学、十里坪镇黑沟小学、碾子坪教学点等学校捐赠电脑四十余台,以及十余万元的办公桌椅、图书、文体用品等。基层教学点条件改善计划已列入学校教育扶贫的重要工作计划,该项工作将持续稳定开展。

  二、搭好第二课堂舞台,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针对山区学校素质教育基础薄弱,第二课堂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学校在教育扶贫中依托研究生支教团,精心搭建第二课堂舞台,实现多层次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奠基。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打造第二课堂教育阵地。结合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多、学生活动资源匮乏等情况,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地相关部门,在试马镇中心小学、富水小学、富水中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七彩小屋”、“长大爱心书屋”等第二课堂活动阵地。面对素质教育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研究生支教团联合服务地团县委、志愿者协会建立“团干部+社工+志愿者”工作团队,包含幼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爱心人士超过200人;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等主题,定期举行“五点半课堂”、“动感周末”等教育实践活动,为服务学校的留守儿童提供每月12小时的关爱陪伴,用爱抚慰留守儿童的“情感饥饿”。

  2、打造品牌校园活动,开展“三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活动创特色,文化育人立品牌,学校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协助商南县相关基层学校,设计爱心助学“温暖课堂”、实践教学“兴趣课堂”、人生引航“梦想课堂”的“三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品牌校园活动。

  “温暖课堂”结合服务地区学生生活学习需求,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及公益资源开展物品捐赠、结对帮扶等助学工作,凝练出“来自世界的善意”、“情暖衣冬”、“圆梦微心愿”、“暖心围脖,爱满商南”等公益项目品牌。

  “兴趣课堂”结合学生课余生活爱好,依托各学校第二课堂阵地开展足球、武术、手工等实践课程,打造出“快乐足球”、“我是向善小队员”演讲比赛、汉字听写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童画世界”师生互赠绘画作品等特色品牌校园活动。

  “梦想课堂”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利用“青年之声”等平台加强贫困学生的立志教育,开展“与人生对话”、“与信仰对话”、“写给未来的自己”系列引航铸魂活动。

  经过第二课堂舞台的培养展示,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程奕伟独立完成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让孤独的心不再孤单”。留坝县火烧店镇中心小学的“足球小将”王雨欣成为全省少先队员代表向陕西省第七次少代会献词。

  三、建好精准扶贫平台,倾力帮扶山区贫困学子

  1、悉心走访留守儿童,精准扶贫山区学子。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等理念,积极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悉心走访留守儿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谈心谈话、学业辅导、为留守儿童献温暖、点亮微心愿等工作,助力脱除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贫,积极丰富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的智,努力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屈秦州、王子健在走访过程中得知一学生身患极重再生障碍性贫血后,联系爱心人士募集善款1万余元垫付了前期医疗费用;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王文威、徐毅豪积极响应团省委“青春扶贫行动”号召,深入留守儿童家中走访调研。他们看望、慰问了商南县试马镇街道胡鑫浩和杨浩两名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家里只有一间房,用帘子隔成厨房和卧室两部分。支教团现场为孩子辅导起了功课,并鼓励他们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立志成人。长期以来,支教团成员悉心走访留守儿童,累计家访423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365名。

  2、积极联系社会力量,助推贫困学子成长。爱心助贫,与爱同行。学校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研究生支教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凝聚多元社会力量,先后发起了多项公益活动,支持当地教育,关爱贫困学子成长。先后组织开展了“来自世界的善意” 公益活动、“捐出一本书,传递一片爱,成就一个梦”的班级图书角筹建活动、“点亮微心愿,青春助扶贫”圆梦微心愿等公益活动,联合公益伙伴石狮市志愿者联合会、陕西都市广播和多名社会爱心人士奉献爱心。2013年以来,累计捐赠文具、棉衣、图书等物资及资金折合30余万元,资助学生1180余人次,营造了全社会关爱贫困人口、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校教育扶贫工作和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4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第7版专题报道了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接力守护、在商南县开展支教扶贫的感人事迹。教育部官网、中国青年网、西部网、腾讯网、新浪网、《商洛日报》等主流媒体、网站先后数十次报道我校教育扶贫工作和成效。当地政府和群众对我校教育扶贫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博入选商洛市“践行新思想 建功新时代”青春励志报告会宣讲团,王立勋入选商洛市“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支教团成员先后获得“教学质量提升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60余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继续采取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切实举措,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激发内在动力,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根除贫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