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用真情压实定点扶贫责 以实干铺就深山致富路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自2012年1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等8部委联合发文安排华中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建始县以来,学校依托农科教优势,结合建始县情,着力构建精准扶贫、脱贫体系,成效显著。学校先后在2015年中央定点扶贫工作会议、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集中调研活动、2017年教育部直属单位扶贫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2018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建始县调研定点扶贫工作,肯定了我校的扶贫工作实效。

  一、谱写“教育•科技•文化”三步曲,构建华农特色精准扶贫体系

  按照“教育扶贫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产业扶贫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扶贫提升乡村品牌价值”的思路,学校充分发挥农科教优势,着力构建了以教育扶贫为主导、产业扶贫为牵引、文化扶贫为支撑的扶贫工作体系。

  (一)推行“三个一批”教育扶贫,拔除农村“穷根子”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学校在建始县着力实施“三个一批”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即输入一批技术力量、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浇灌一批祖国花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建始“造血”功能,为脱贫致富注入源动力。

  1.输入一批技术力量,扎根乡村,科技人员变“村民”

  5年来,学校先后向建始县选派挂职干部22人次、博士服务团6批、科技服务团队13支、科技特派员31人次、“三区”科技人才计划50人次。这些科技人员和挂职干部被建始县委书记向红林亲切地称作:“华农的建始人”。他们扎根建始,为农民朋友量身制定专属脱贫致富计划,研发“傻瓜”式操作技术,编印实用技术手册,建立特色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协助搭建企业科技平台,推动建始县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涌现出一批饱含深情、技术过硬、真抓实干的优秀代表。第五批博士服团成员张学振教授,在服务期满时,考虑到建始县冷水渔业刚起步,主动申请“留级”,成为第六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继续服务当地渔民。年近70岁的蔡礼鸿教授“退而不休”,已成为建始县“常住人口”,每年在当地工作100余工作日,随身携带的日记本,记载了他在建始扶贫的点点滴滴。教授们频繁往返于武汉与建始之间,以致于建始县高铁站检票员都熟悉好几位教授的面孔,直接让其免检出站。

  2.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开展培训,帮扶对象变“专家”

  学校以专题培训、现场示范讲解等形式为建始县培养一批特色产业人才、技术服务人员、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大户。坚持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赚”。5年来,累计为建始县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400余人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养植户11700余人次。产业扶贫教授的“徒弟”中,已有一批成长为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先后专题播出我校教师在建始县开展教育扶贫的事迹。

  3.浇灌一批祖国花朵,志愿支教,华农学生变“老师”

  5年来,学校先后派遣五批共20名“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赴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开展接力支教工作。志愿者们扎根山乡,潜心育人,任教科目多次在全镇、全县取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摩峰小学建立亲情小屋,一对一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摩峰小学建立“阡陌学堂”在线课堂,扩展孩子们知识视野,并带领学生走上CCTV网络春晚;开展“乡村教师来汉培训”志愿服务项目,促成 75名建始县乡村骨干教师到汉学习交流;还与社会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大手牵小手、笑眼看世界”留守儿童城市体验行活动;为摩峰小学筹募新校舍资金182万元,募捐近20万元物资。2015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给建始县摩峰小学支教团志愿者写信,勉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高尚品格,脚踏实地、扎根基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017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身边的网络正能量”系列报道,让全国电视观众听到了建始乡村学生的声音。

  (二)实施“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鼓起农民“钱袋子”

  学校在建始县探索实践“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教授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选择地方优势或特色农业资源,以贫困户、贫困人口覆盖面广的产业为培植对象;对应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设立产业攻关项目;组建相关学科知名教授为骨干的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技术引进与更新;联合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动产业龙头企业网络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进入产业链条,将产业发展受益面向在册贫困户、贫困人口覆盖,以“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方式,辐射带动贫困户或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实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工作目标。

  自2013年起,学校在建始县先后组建13支科技服务团队,设立产业攻关项目24个,共开展科技服务3700余人次,累计投入项目资金643万元,重点扶持建始景阳鸡、玉米、魔芋、猕猴桃、茶叶、高山蔬菜、甜柿、枸杞、冷水鱼、饲料油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以24个项目为纽带,将13支科技服务团队与贫困县特色资源、本土企业、贫困人口联系起来,激发其开展科技扶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自发地、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服务。5年来,产业发展累计带动17061户共68561人脱贫。

  (三)推动“科技+产业+文化”扶贫,开好乡村品牌价值提升的“药方子”

  学校积极推动人文社科教师进建始,探索并建立“科技+产业+文化”的文化扶贫模式,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企业品牌、产业效益、贫困人口收入四个提升,助力精准脱贫。

  学校先后组建4支教授团队,设立攻关项目5个,支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品牌建设与传播以及农村社会学领域开展文化扶贫工作。

  1.提升扶贫产业品牌形象。依托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工作基础,重点完成建始猕猴桃产业、枸杞珍酒、马坡茶、甜柿、建始冷水鱼、高山蔬菜、景阳鸡等七个扶贫产业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如:为建始三里乡马坡茶先后完成系列包装、LOGO,宣传页、企业VI、淘宝网店设计等,通过品牌形象提升,拓展茶叶销量,2018年春季短短两个月完成以往一年销量,使用新包装后单品价格也提升了20%。

  2.推动非遗文化元素与产业的融合。挖掘本地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建始现有科技扶贫产业。以“黄四姐”非遗元素为核心,围绕建始业州竹编手工艺、西兰卡普艺术、建始传统小吃-桃片糕开展帮扶,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旅游文创产品品牌形象。

  5年来,学校始终和建始人民群众一起,激发干劲、形成合力、克难攻坚、趁势而进,取得了扶贫工作阶段性胜利,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人民日报》以3/4版面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我校教授团队在建始开展定点扶贫的感人事迹。新华社、中新社、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等对我校定点扶贫工作也进行了报道。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决策部署,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进一步压实责任,发挥优势,精准施策,努力支持建始县打赢如期“脱贫摘帽”攻坚战。

  二、提高政治站位,秉承办学传统,完善扶贫工作保障机制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办学传统,不忘初心,积极主动融入全国脱贫攻坚大战略,不断压实责任,聚焦、完善扶贫工作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定点扶贫工作走向深入。

  1.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以学校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科技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举全校之力全方位协同帮扶。

  2.健全组织机制。探索并逐步固化“党委统一领导、科发院统筹协调、校地联动推进、项目推进实施、首席教授负责”的组织模式,坚持促进学校科教优势与地方资源优势深度融合。

  3.健全投入机制。明确以派驻博士服务团、选派管理干部挂职、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投入人才资源;明确以工作经费和科研项目经费方式给予稳定经费支持;明确以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和学校智力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校县共同编制定点扶贫“八年规划”(2013-2020年),每年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校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两次工作推进会,校县主要领导参加,聚焦重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