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刘宇辉
北京市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师教育工作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构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和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着力构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师范生培养与管理的意见》,重点建设好市属师范院校,强化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属性,改革师范专业的招生方式,将师范专业纳入提前批次招生;支持师范院校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探索师范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提升师范教育质量。
二是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实施拓展中小学教师来源行动计划,通过扩大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招生计划、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等多种方式扩大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实施乡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城区中小学校公开招聘紧缺学科教师计划,面向北京地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京外地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以及全国24所省属师范院校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每年面向北京地区高校招收200名非京生源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在读研究生,为北京市定向培养高起点的教师;依托首都师范大学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
三是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紧紧围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工作和任务科学设计教师培训内容,注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落实习近平教育思想,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学习实践活动。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培训体系,分类分层分岗实施培训。
四是创新教师培训方式,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搭建学习研究和人才成长共同体的高端平台,打造一批名师、名校长队伍。实施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鼓励全市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自主挂课,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普通教师自主选课。实施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通过市、区、校三级紧密合作,深入远郊区学校开展整校或整学科推进的研修活动。支持郊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加跟岗脱产培训。
五是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在2020年前,对全市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搭建教师网络研修服务云平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乡村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六是实施促进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由市级统筹,优化和健全通州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副中心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启动雄安新区教育管理干部对岗交流、中小学校长跟岗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促进雄安新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