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题培训班简报第4期

2019-04-26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收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2019年4月25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同志出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专题培训班(第二期)并讲话,就“职教20条”的核心内容和丰富内涵,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类型教育发展方向、本科职教试点、高职扩招百万、“双高计划”、1+X证书制度试点、学分银行、产教融合组合拳政策等8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对各地各校进一步贯彻落实职教20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现场回答了学员们关切的热点问题。来自地方教育、发改、财政、人社部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的负责人共约180人参加本期培训班。

  当晚,培训班9个小组针对孙尧同志的报告内容和下一步如何落实职教20条进行了热烈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孙尧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内容丰富,讲出了战线的期望,回应了战线的呼声,帮助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明确了重点、清晰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大家一致表示,全体“职教人”要不负中央期望和群众期盼,集思广益、勇于改革,不等待、不观望,主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就业创业上为国家排忧解难,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奋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奋进之笔。

  落实职教20条,地方要担当。陕西省教育厅孙建宁认为,听了孙尧同志的主旨报告后,对职教20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深感使命和责任重大,回到地方后将组建宣讲团,将职教20条原汁原味的传递到各级政府、学校及教师。湖南省发改委胡蓉晖认为,职教20条的颁布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职业教育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地方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体现担当,出实招硬招,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巨大合力。江苏省人社厅陈芳认为,要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合作产学研育人平台,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军民融合等途径,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动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重庆市财政厅陈定认为,地方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在政策上要突破,在财政上有保障,配合职业院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举办技能大赛,营造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育人氛围。

  落实职教20条,行业要参与。冶金行指委党中勤认为,落实职教20条,行业要发挥指导功能,在特色高水平专业、标准体系、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交通行指委姜彦宁认为,职业教育关乎国家整体发展布局,围绕职业教育改革,要发挥行业优势,培养高质量的远洋、铁道、航空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餐饮行指委张大海认为,要立足行业,架设好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桥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引入“双师型”人才,推广1+X证书制度,为培养学生以及就业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做好基础工作。物流教指委郭肇明表示,职教改革是一项福及民生的大工程,我们要做好“产端”和“教端”的黏合剂,解决职业素养和适岗技能的培养问题。

  落实职教20条,院校要行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覃川认为,改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职业院校要以实际行动真抓实干职业教育,倒逼学校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推出新的举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卢坤建认为,要允许、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基于对行业、产业未来发展理解基础上的创新,形成面向产业新需要、指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建设方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加明认为,从报告中深刻体会到了“改革的信号”,感觉到了“校长的使命”,要把职教20条变成职业院校的自觉行动和“施工蓝图”。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赵柏森指出,职教20条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职业院校要积极行动,找到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岗位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衔接点。

  落实职教20条,企业要作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与职业院校要深入探索实施高水平的产教融合,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学标准与产业标准、课程及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全面对接。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应聘请产业导师和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同时鼓励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面对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实现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发改、财政和人社部门等结合本区域实际,有重点、分层次推进试点项目等工作,制定配套激励支持政策,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形成职业教育改革的整体效应。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职教20条的出台,让企业看到了国家对职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决心和对大力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的信心,真正让先“吃螃蟹”的创新者先受益。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