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小学,你好!”

——成都市双流区机关幼儿园“学前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

2019-06-21 来源:基教司收藏

  随着毕业的脚步慢慢到来,为期一个月的“学前教育宣传月”工作也接近尾声。其实,幼小衔接活动从学期初已经开始进行,借力“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学习和研讨,我们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和宣传也进行了不少思考和调整。现将活动亮点与不足分析如下。

  一、源于儿童,基于需要

  《学前教育宣传手册》中提到:对待入学准备要有“孩子的心灵”。以往的入学准备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入小学的准备,我们精心设计活动,担心孩子的知识能力能否跟上。然而孩子们并不大关心入小学前自己的书写能力够不够、数运算能力行不行,他们更关注的是“小学上课的时候憋不住尿怎么办”、“交不到朋友怎么办?”这类非常贴近自身经验的问题。所以,在本次活动的选择上,我们更多地为孩子预留了活动空间,在活动前充分关注各班孩子的“儿童视角”,尊重幼儿的差异性,让各班级结合孩子的情况,选择自己的衔接重点内容,让幼小衔接成为孩子主动探究的“课程”。在幼小衔接上,我们不仅需要按照教育大背景的要求,带给孩子“应知应会”的内容,还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满足孩子最朴实的教育需求。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科学理念为据,我们领略到的是源自儿童的幼小衔接活动所迸发出的无穷魅力。

《书包太乱怎么办?》


我们的好主意


到小学调查、寻找答案

怎么安排课间十分钟?

  二、科学导向,全面分析 

  以往的幼小衔接缺乏系统的分析,教师们往往凭经验出发,活动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活动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为了克服此类问题,明确科学导向,保证活动效果,本次活动伊始,保教办牵头带领教师对国家下发的学前教育宣传月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和学习,激发教师思考并理清“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几个问题——“谁准备?”“准备什么?”“以什么方式准备?”“如何达到宣传效果?”等问题。然后,从幼儿、家长、教师三个层面全面思考,从考虑幼儿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和交往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培养,从理解、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了幼小衔接和学前教育宣传月方案。同时,设立以骨干教师为代表的“幼小衔接指导小组”,持续支持和跟进幼小衔接活动的科学开展,保证观念的落地。观念是行为的导向,行为的改变从观念转变开始。科学的导向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行动方向,全面的分析帮助我们在活动中理清思路。

幼小衔接文件研讨


骨干教师成立“幼小衔接指导小组”

  三、园校联动,双向衔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中指出:“促进幼小协同,双向衔接”。对个体而言,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过渡到以系统学业知识为主的学习,需要做必要的准备和适应。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既对提高我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儿童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开展幼小衔接的活动中,针对教师们对小学教育的现状缺乏清晰了解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幼小同课”“幼小对话”系列活动。这种全新的尝试架起了幼小衔接的“彩虹桥”,帮助教师多角度全面地理解入学准备工作,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做好入学准备。

邀请小学教师进行“幼小同课”交流活动


邀请小学校长玲入园开展“幼小对话”交流会

  四、注重宣传,关注实效 

  幼儿园不仅是“科学做好入学准备”观念的践行者,也是科学观念宣传的主阵地。什么是“科学”的准备?怎样准备?针对教师,我们采用了“幼小对话系列活动”、宣传手册的研讨学习、教学经验的分享和培训、教育推文分享交流等多种有效宣传培训方式,帮助教师转变衔接观念,优化教学行为;针对家长,我们采用了家长学校培训、家长沙龙、个别交流、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入学准备”中的重要角色,激发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入学准备”的工作中来,转变“小学化”的观念和做法,共同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衔接环境。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宣传工作和衔接工作的实效,活动前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家长的需求,活动后利用班级圈、微信群、写教育反思等多种方式,收集孩子、家长和教师的感悟,让活动的实效看得见。

幼儿园公众号推送宣传月相关活动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家长学校


幼儿用图画表达对“体验日”活动的想法

  纵观活动过程,我们有了一些工作成效,但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活动的选择上,各班级针对孩子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衔接要点,因时间仓促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其次,教师对于“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理解有所转变,但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还需要继续学习、积累经验;最后,“幼小协同”还要继续加强和跟进。因为,检验活动效果的唯一标准是活动是否真正对孩子产生了积极作用,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走过幼小衔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我们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