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产业扶贫整村推进 走“大别山试验”创新之路

2019-10-24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收藏

安徽农业大学  

2019年9月

  产业扶贫是持久稳定脱贫的首要路径,产业兴则脱贫基础稳、可持续。有效利用和发挥大别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村域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户、贫困村增收,走产业兴旺之路是实现稳固脱贫的必由之路,也是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以大别山试验站为平台,以产业扶贫整村推进为试点,取得丰硕成果的“大别山试验”创新之路。

  学校定点帮扶的金寨县大畈村,已由此前的特困村,变为产业发展、宜业宜居宜游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不仅顺利实现整村脱贫,而且成为全省产业扶贫的典型。开展服务的学校专家群体被评为安徽省“2018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在总结定点帮扶该村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推出了“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计划”试点工作,先后将金寨县迎河、宋河、东高、竹根河村和石台县杏溪村等重点贫困村列为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试点村。

  搭建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试点平台

  学校投入大量的创新资源,以“一站一盟一中心”(区域性标准化农业综合试验站、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校县现代农业推广合作中心)的校县共建机制和“四体融合”(即学校的研发主体与县市区行政主体、推广主体及N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为长效机制,搭建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技术支撑平台。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在产业扶贫、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土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贫困县区搭建了一个个永久、驻地工作的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了支撑脱贫攻坚、产业振兴的长效机制。

  推出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组合动作

  摸清家底。摸清贫困村产业发展现状是产业扶贫、科学发展、精准施策的必要前提。通过组织专家调查村情,勘察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条件,考察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与规模,挖掘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找出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为贫困村研究制订科学、可行的产业扶贫规划。

  学校专家团队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促长”的思路,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综合各村生态资源禀赋与农业生产传统,确立“稳定发展1-2项长线种养业,扶持发展2-3项短线特色种养业”的发展模式。

  在大畈村,确定发展高山有机稻1125亩,带动贫困户43 户,实现亩产翻番,亩均年增收1500 元,户均年增收3000 元;发展高山茭白90 余亩,带动贫困户7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扶持生态养殖场2个,年出栏大别山黄牛200余头、黑毛土猪500余头;指导建设日处理15吨的集中式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示范工程,显著改变了村容村貌。

  宋河村是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地处大别山腹地,生态环境优越。村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拥有近4800亩茶园,茶叶品质优异,村内虽有多家小型茶厂及大户从事芽茶生产经营,但因气候寒冷,春茶出产迟、价格低,群众卖茶难,致使多数茶园疏于管理,茶农茶叶生产收入微薄,部分茶农甚至放弃茶叶采摘。

  学校专家教授调研后,商定宋河村“以重振优质茶叶生产为重点,以稳定山核桃种植与黑毛猪等畜禽养殖为补充”的特色产业多种经营发展路径。按照优质茶园的建设要求,2017年,宋河村新发展茶园140亩,改造低产茶园300亩;2018年,新发展茶园100亩,改造低产茶园400亩;全村优质茶园面积达5000余亩。

  过去的一年,首批5个试点村实现年收入6794万元(特色种养业实现年收入4289.33 万元)。其中,迎河村3254万元,宋河村902万元,大畈村1835万元,东高村431万元,竹根河村372万元。

  补齐短板。贫困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低下、产业基础薄弱,是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完善、提升产业发展的硬件实力是产业扶贫的基础。学校与镇村一起查找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短板,鼓励镇村干部敢想、敢说、敢为,引导他们大胆提出需求,用足、用准各级各类扶贫政策,帮助凝练、争取一批符合政策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藉此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提升贫困村产业脱贫的硬件基础。

  头雁示范。几乎所有贫困村产业薄弱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企业、大户等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要想增强贫困户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选好企业、合作社与大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发挥“头雁效应”,探索“三变”发展模式。各村的产业致富带头人由镇、村两级在本村合作社、大户、能人中选择与培育,入驻企业则多方联络招引。2018年技术指导组指导宋河村新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在村内分区域遴选责任心强的能人成立了7个茶叶家庭农场,引入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经营。往年,茶叶采制至4月底就结束。2019年,茶叶扶贫车间启动运行,至5月中旬,专业合作社仍以高于常规3倍的价格收购茶农采摘的瓜片鲜叶,共收购茶农瓜片鲜叶53500斤,生产高中档瓜片茶10700斤,有效促进了村级茶产业的发展。

  跟踪服务。为将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根据各村主要产业类型,学校遴选一名校内首席专家,遴选一名金寨县技术人员,组建安徽农业大学金寨产业联盟,给予贫困村全程技术指导,镇、村及帮扶单位组建项目实施组,选定项目负责人并组织实施,由此将产业联盟、所在镇村、帮扶单位紧密捆绑,明确分工,构建了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组织架构。

  在以茶产业为优势的试点村,技术指导组全力推广茶叶绿色生产技术,组织茶农开展生产专项技术培训,再由每个家庭农场负责指导与监管周边30-40户农户的茶园日常生产管理,构建了“专家—家庭农场—农户”技术指导、监管与服务体系。

  取得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的“大别山经验”

  选准产业,扎牢产业扶贫根基。学校专家教授根据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地貌特征与资源禀赋,在产业扶贫整村推进试点工作中,通过指导夏秋茶利用、高山有机水稻、特色瓜果蔬菜、山区草牧业等特色高效产业发展,有效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

  制定计划,优化资源有效配置。在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工作中,学校依托产业联盟专家团队,整合多方资源,围绕产业链,配置技术链,完善服务链,配套资金链,提升价值链,按照这种“五链耦合”资源配置原则,与驻村扶贫工作队、有关镇村选择2-3 项适宜发展的脱贫产业,共同制定试点村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进而有效规避产业扶贫的多重风险。

  协同作战,形成产业扶贫合力。在脱贫服务实践中,实现了由过去单兵作战到现在团队攻坚的转变、由“一家一户”到“四体融合”的转变,团队联合攻关,精细作业。学校围绕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组建县域农业产业联盟,每个产业联盟由学校1名专家出任首席专家,配备8-10人的专家团队,建成了一支稳定、活跃的产业扶贫服务队伍。在脱贫攻坚中,这支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为贫困地区送去一项项技术,扶起一个个产业。这种团队作战的优势,切中了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命脉”,变“散兵游勇”为“正规军”,把“单一服务”拓展到“全产业链”。形成了由地方政府、学校专家、地方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密切协同的攻坚合力。

  长期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坚持以科技兴农、科技兴皖为己任,从1985年“科技开发大别山”到新时代精准扶贫,紧紧围绕扶贫攻坚的时代使命,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大别山道路”,为江淮大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多点、多年的实践一再证明,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是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