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在定点帮扶阿坝州黑水县和宜宾市高县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消费扶贫为手段,以产业振兴为目标,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瞄准短板,多措并举,组合发力,在定点帮扶阿坝州黑水县与宜宾市高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产业帮扶成效。
一、基本情况
黑水县和高县均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蔬菜、畜禽等农产品产量大、品质优良,但是由于受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经营主体分散、交通制约、当地市场需求小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大多收益低微,甚至经常出现“丰产不丰收”、农户亏损的局面。
学校派驻当地的扶贫干部与专家教授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后,根据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为所联系帮扶的高县庆符镇丛木村、苽芦村和黑水县晴朗乡二牛奶村确定了“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农业优先,旅游跟进”的总体方针,明确了“以消费扶贫为手段,以产业振兴为目标,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并规划设计了“消费扶贫保收益、规划设计作引领、培训指导育根基、协调对接拓市场、农业优先带旅游”的具体帮扶路径。
(一)消费扶贫,多措并举
为充分发挥学校师生这一稳定消费市场的潜力,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以购代扶活动。学校在校内超市免费设立精准扶贫专柜;举办黑水高县农副产品校园售卖活动;分别与两县签订“农副产品定点采购协议”,在学生食堂开辟“精准扶贫特色窗口”;在学校家属区农贸市场免租金开设50平米“黑水、高县农副产品实体店”;在校园电商平台同步上线“精准扶贫专柜”;学校工会在两县采购农副产品作为教职工年节福利发放。2018年扶贫日以来,学校以购代扶采购帮扶县产品金额达300余万元。
两县农副产品校园实体店
(二)规划设计,凸显特色
针对两县定点帮扶村农业及乡村旅游资源散乱无序的状况,学校整合产业规划、乡村旅游等领域专家为两地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当地产业有序发展。确定了定点帮扶村的农业主导产品。即高县庆符镇丛木村、苽芦村重点发展蔬菜、鸡鸭及地方特色小吃等产品,黑水县晴朗乡二牛奶村重点发展高原生态蔬菜、藏香猪、中蜂蜜等产品,并详细拟定了产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策略等。这些主导产品也成为学校消费扶贫的主要选择对象。
同时,学校根据人才优势和两县需求,积极组建相关专业团队为定点帮扶村项目实施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如2018年为高县丛木村农产品电商项目专门组建了电子商务帮扶团队、农产品营销策划团队。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互联网+”比赛等以两县脱贫攻坚为主题进行策划设计,如黑水“香猪花海”农创项目部分策划建议已经被当地采纳。
(三)技术培训,培育根基
为提升两地农副产品的质量与生产专业化程度,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指导与培训。一方面,委托专家对农副产品的培育生产、疾病防治、加工储存等技术进行现场讲授、手把手指导;另一方面,为两地赠送便携式农残检测设备,并进行农残检测技术培训。另外,学校还委派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领域专家到现场进行农副产品销售指导与培训。
为给两地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学校后勤服务集团针对两县定点帮扶村有餐饮从业意向的劳动力开展带薪厨艺培训,每期培训3个月,月薪3000元,期满可选择留校或回乡就业,对回乡就业者提供无偿的后续技术支持。迄今学校后勤服务集团已经成功举办“带薪厨艺培训”两期,培训两县学员20余人,目前已有12人顺利考取厨师职业资格证书,3人选择留岗工作。
(四)对接市场,壮大产业
学校深刻认识到,消费扶贫只能在产业起步阶段发挥扶持培育作用,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向市场。一方面,学校通过校园实体店、校园电商平台、精准扶贫特色窗口、精准扶贫美食文化节等平台,向广大师生积极宣传,提升两县农副产品知名度,同时,通过师生对产品的消费体验,发现存在问题与不足,为农副产品生产销售改进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四川省高校后勤农副产品采购联盟大力推介两县农副产品,同时积极联系餐饮企业及超市,帮助构建市场销售网络,全面接受市场检验,并根据市场反馈指导两地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二、帮扶成效
通过多形式联合发力,学校消费扶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8年扶贫日以来,学校后勤服务集团和工会定点采购两县农副产品300余万元,学校食堂“精准扶贫特色窗口”针对两县农副产品开发9个系列60个菜品,销售价值达 110万元,校园实体店线上线下销售两县农副产品60余万元。
为巩固产业发展基础,2018年扶贫日以来,学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40万元在定点帮扶村因地制宜指导建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学生食堂蔬菜供应丛木村基地”、“高县枞沐特色小吃加工厂”、“黑水县晴朗乡生态蔬菜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等项目。其中,成都理工大学学生食堂蔬菜供应丛木村基地占地30余亩,以种植莲花白、青椒为主,年产蔬菜20余万公斤,为20余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务工收入;高县枞沐特色小吃加工厂规划设计与管理完全符合标准化食品加工企业要求,年产量达50余万个叶儿粑/黄粑,为10余个贫困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黑水县晴朗乡生态蔬菜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占地120亩,目前已经录制莲花白、莴笋种植技术培训视频,并现场培训60余人,用工600余人次。
同时,在消费扶贫带动下,学校与当地政府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与种养殖大户,积极构建“基地+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散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如二牛奶村引进了四川康鑫农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已建成藏香猪养殖基地和生态果蔬种植基地,其中藏香猪养殖基地年出栏2000头,远销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并与成都金苹果幼儿园签订直供协议,为26家金苹果幼儿园供应藏香猪肉;生态果蔬种植基地流转土地80余亩,种植核桃、樱桃、苹果、草莓、青椒、番茄等,其中草莓、青椒、番茄已顺利进入成都市场,预计2019年为贫困户增收10万元。二牛奶村农户兰卡扎西在学校订单采购支持下,养殖中蜂150群,成为中蜂养殖大户,并带动周边农户开始养殖中蜂。
在产业发展指导方面,学校专家为高县庆符镇编制完成了《丛木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苽芦村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为黑水县晴朗乡编制完成了《康鑫猪乐纪休闲农场旅游总体规划》。按照上述规划,一批农业、旅游项目已经落地,其中高县庆符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经顺利运营,效益明显。
丛木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
三、经验特色
(一)广泛参与,形式多样。充分挖掘学校消费潜力,积极发动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周边居民和广大校友成为学校消费扶贫的参与者。着力形成以学生食堂定点采购为主体,校园超市扶贫专柜、校园实体店、精准扶贫特色窗口、学校电商平台扶贫点、精准扶贫售卖活动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消费扶贫格局。
(二)消费扶贫紧紧围绕产业帮扶。委派驻村干部和相关专家对两地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品质、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详细调研,并规划了主导产业与主要产品。在此基础上,选定了消费扶贫的主要产品。突破消费扶贫仅限于购买两地农副产品解决销售难题的局限,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着眼于对产业的培育和拉动。
(三)产业帮扶环环相扣。在产业选择阶段,学校驻村干部和相关专家在认真调研并广泛征求当地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科学选定了主导产业;在产业培育阶段,学校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扶贫,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托底支撑;在产业提升阶段,学校及时开展了多项技术指导与培训,为保证产品质量与生产经营专业化程度。在产业壮大阶段,学校帮助推动两县农副产品从校园到市场的过渡和衔接,并结合市场试水经验,指导两地及时调整优化发展策略。
(四)着力培育“造血”功能。不论是消费扶贫,还是产业扶贫,学校始终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着力培育“造血”功能作为核心。一方面,学校通过购买当地农副产品实现“以购代扶”,激发贫困群众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动力与决心。另一方面,针对性开展劳动及服务技能培训,有效提升贫困户就业、创业能力以及脱贫致富的信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