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四川音乐学院坚持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在大力开展资金扶持、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的同时,紧紧围绕联系点基础滞后和“文化贫血”现状,对症下药,精确滴灌,有针对性深入开展文化扶贫、教育扶贫、艺术扶贫,为发展贫困地区艺术教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物质精神“双脱贫”。
一、精准“施药”,发展有保障
在扶贫工作中,为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用力施策,学院及时下派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组,深入对口定点扶贫地和教育扶贫点逐村逐户开展走访摸底,调查核实贫困状况,摸清贫困成因,坚持做到从一线调研中收集第一手资料,从一线走访中发现掌握致贫原因。
制定《四川音乐学院脱贫攻坚帮扶方案》,编印《四川音乐学院帮扶手册》,本着“校地对接、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先后与广元市昭化区、甘孜州九龙县、广安市武胜县结成了区(县)校战略合作关系,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突出专业支撑,紧紧围绕地方急需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致力为定点帮扶地在人才培养及智力支持、科研创作及应用推广、产品研发及产业发展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和扶持。
聚焦民生需求,助力改善发展基础。截止目前,四川音乐学院累计向甘孜州九龙县碉房村、广元市昭化区文星村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近300万元,协助两村实现退出贫困序列,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帮助建成党群公共服务中心2座,集体经济党建种植示范园区3处,各种特色种养殖园区7处;协助当地党委政府解决村民水、电、路、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200余件;开展学生资助、留守儿童夏令营、留守老年人慰问等弱势群体关爱活动10次起,惠及人数达到4000人左右。
此外,还积极协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类别,引进企业到村开发,支持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在村创业,进一步改善贫困户产业状况,确保两村社会经济持续增添新动力;推行农村危旧房改建改造工程,支持川北传统民居风貌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新建公共服务场所,增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一体化超市、村民活动室、农民夜校、文化舞台等,使村民议事有场所,娱乐有设备,活动有保障。
二、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得实惠
针对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地方急需的文化传承保护、文旅项目策划、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文艺作品创作等方面,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扎根群众传唱党的声音,用艺术的形式、文化的共鸣不断提振当地群众的精气神。带领广大师生深入乡村一线,蹲点采风,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潜心创作了《脱贫攻坚之歌》《扶贫路上》《把小康带回家》《我把心留在了昭化》《决胜小康》等10余首脱贫组歌,唱出了老百姓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们的心声,表达了与贫困地区人民携手脱贫致富的决心。组建“脱贫组歌 飞入寻常百姓家——川音·昭化文艺小分队”,常态化走进昭化区各乡镇田间地头,用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鼓舞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斗志,把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声音、党的脱贫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演出近30场次,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协助联系点举办形式各样文艺晚会,将文化惠民演出与提升当地办会树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文艺宣传队伍。在2019年春节在成都举办的“不忘初心跟党走 凝心聚力助脱贫——‘一路奔康一路歌’精准扶贫专场晚会”,通过为九龙县、昭化区量身定做的扶贫主题优秀文艺作品,集中向社会展示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2019年4月分别在康定市和九龙县举办的“2019高雅艺术进校园·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首次将大型器乐演出团体带入甘孜州民族地区,在演出中穿插民乐知识普及,不仅向民族地区的广大青年学子播撒了艺术的种子,还帮助提高他们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美好心灵,坚定文化自信。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助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走基层、送温暖、送文化下乡”和“农民夜校”系列慰问活动,指导当地民乐队、广场舞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趣味活动,绘年画、写春联、送“福字”,为贫困地区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活力,进一步增强群众稳步奔小康的信心和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大力支持发展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和基层文艺骨干培养,以“点”“面”结合的形式,采取“送教下乡”和“上挂学习”相结合,多次组织音乐教育学院、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赴当地开展艺术教育对口帮扶活动,帮助当地音乐、美术专业教师提升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三、以文兴旅、助农增收
学校加强与扶贫点文化、旅游部门的合作,积极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协助指导做好旅游项目的包装策划、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文化品质的提升,组织开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射箭提阳戏”进行专门研究,对民俗项目、乐楼剧目、村容风貌打造等进行了专业提升。
结合广安武胜县宝箴塞的文化内涵,由我校专家团队担任编剧、作词、作曲,打造出一部原创歌舞剧《神秘宝箴塞》,于2018年“五一”期间在武胜县进行了首演,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高度赞誉。为保障艺术项目成果的延续性,创作团队与当地艺术团体合作,为当地艺术编导和演员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指导和“本土化”改造。目前,歌舞剧《神秘宝箴塞》已实现由本地演员在武胜县的常态化演出,为切实增强宝箴塞景区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体验,实现以文兴旅,助农增收。
根据学校真实帮扶事迹创作的网络纪录片《追梦》,从全省推荐的200多个选题中脱颖而出,斩获“‘乡村振兴·美丽家园’2018年四川省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活动”优秀作品奖。本片是本次活动十部优秀作品中唯一一部由教育系统报送的作品。
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扶贫,联系点群众生产条件更好了,乐子更多了,生活更美了,精气神更足了,在有效增强贫困群众创富信心和生活幸福感的同时,也为学校自身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激发了师生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