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语方言多达五种,但这些藏语方言没有文字,全靠口述流传,没有被系统成文地整理出来,因此许多优秀的嘉绒文化濒临失传。2010年,丹巴县自主开发了《美人谷丹巴》地方教材读本,因为缺少专家和财力,编写内容不尽如人意, 最终没能形成正式教材。2012年,在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0年印发《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川委办〔2010〕38号)要求的背景下,成华区开始了支援丹巴的十年行动。成华区教育局结合丹巴这一需求,与丹巴县教育体育局一起共同申报省级课题“嘉绒藏区丹巴地方教材开发”(该课题批准为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实施嘉绒藏区丹巴地方教材的研发工作。
一、教材研发
成华区教育局成立以教研员、各级名师等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成华区课程研发团队, 与丹巴县教育体育局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先后组织区内中小学学科教研员、语文、美术、音乐、历史等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共60余人赴丹巴县开展教材研发工作,通过深入藏寨采风,拜访当地文化名人,采取查阅档案、翻拍照片、口述笔记、网络查询等方式,收集编写教材的第一手资料。
成华区教育局累计投入经费约80万元,与丹巴县教育体育局携手并肩,历时5年,先后编制了《丹巴嘉绒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试用),完成了《丹巴嘉绒文化》四年级全一册、五年级全一册、六年级全一册、初中全一册教材及其教师用书的编写,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2017年11月,凝聚了成华、丹巴两地心血、智慧与民族情谊的首套《丹巴嘉绒文化》全面问世。该套教材全面反映丹巴历史、嘉绒文化、风土人情,填补了嘉绒藏区没有本土教材的空白, 从此,丹巴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了可以了解、传承本土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融合的一门社会启蒙课程。本套教材获四川省教育科研阶段成果评审二等奖。
二、教材使用
2017年9月,本套教材在丹巴县各中、小学校全部正式投入使用。同时,丹巴县教育体育局出台相关文件,将其纳入正式课程设置,并对教师进行了相应的系统培训。
“丹巴嘉绒文化”课程是丹巴在义务教育阶段4-8年级学生学习的地方课程。小学阶段每周一节,初中阶段两周一节或任一年级每周一节。丹巴县教育体育局要求学校配齐“丹巴嘉绒文化”课程任课教师,学校高度重视对此项工作,配备了合适的专兼职教师。为了帮助丹巴教师更好地使用这套地方教材,成华区教育局先后派出《教师指导用书》编写者对丹巴县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并派出骨干教师到丹巴现场执教,与丹巴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的“丹巴嘉绒文化”课例研讨,做好“丹巴嘉绒文化”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提升了当地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三、实施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丹巴中小学生增进了对嘉绒文化、丹巴环境的了解,在嘉绒文化的体验中,获得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服务家乡的热诚。同时,通过认识家乡、认识民族,来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在与国内外其他民族文化的对比学习中,培育国际视野,形成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挖掘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生长环境的历史、地理、自然、艺术、生活的探索,在搜集与研究家乡资料、观察与调查本土社会、参与本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观察社会的正确视角,提升研究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3.调查结果表明,《丹巴嘉绒文化》的内容选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对本地文化的学习兴趣。访谈结果显示,喜欢教材里提到的丹巴节日活动的学生达到98.87%,教材选取的丹巴节日活动都是丹巴当地颇具特色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这也可以说明该教材的主题选择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1.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丹巴嘉绒文化》时,不只是“教教材”,即不是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按照教材的顺序让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识记教材的要点,而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教材提供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时,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丹巴嘉绒文化》为载体,围绕丹巴嘉绒文化设计了很多的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参观、考察、调查、实验、制作、表演等活动。通过这些体验式、参与式、实践性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丹巴嘉绒文化的内涵, 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运用能力与实践探索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地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