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科技扶贫 创新驱动农业发展

2019-10-15 来源:吉林大学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已成为特色鲜明的扶贫模式,打开了不同地方的想象空间。

  在通榆县的脱贫攻坚任务中,吉林大学积极构建“智志双扶”科技扶贫模式,以“真帮扶、出实招、见长效”为扶贫主线,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出发,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发力,为精准扶贫插上“科技翅膀”。

  一、深入基层,因地制宜,寻找致富新途径

  2017年11月22日,吉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小分队正式进驻通榆县边昭镇,积极构建校村、校县的人才科技扶贫模式,积极探索人才扶贫扶智、科技保障脱贫的有效途径。

  科技特派员小分队进驻通榆县边昭镇以来,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崔金虎教授、动物科学学院张明军教授、俞先锋副教授等人先后数次深入到边昭镇村屯开展前期调研工作,重点了解当地种植与养殖方式、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农民年龄结构与知识、当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等情况,通过入户走访、与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座谈等方式,梳理出边昭镇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特色产业不明显,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程度差,种植、养殖新技术应用最后 “一公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尚未建立,农民在种植、养殖生产上盲目性较大。

  为解决在前期性贫困“症结病因”,科技小分队确定了“科技扶智、增强造血功能”的工作思路,明确围绕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等开展如下几方面工作:

  1. 在种植方面,建立玉米、花生、高粱、谷子、绿豆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展示田,并针对种植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组织科技力量开展研究(此方面工作现已着手进行);

  2. 养殖方法方面,重点在肉牛、肉羊及驴推广科学养殖方式,加强疫病防控,实现规模化绿色健康养殖(此方面工作已着手进行);

  3. 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技水平方面,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开展农民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和实践技能(此方面工作已着手进行)。

  4.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到边昭镇开展试验研究,将边昭镇发展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基地、新技术新成果示范转化基地,解决最后 “一公里”问题,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科技的作用;

  5. 在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方面,组建由村委会牵头的、由贫困户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6. 在专业化生产、营销体系方面,根据各村特点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此方面工作已着手进行),帮助农民建立以电商为主的营销体系,培训一批会生产、懂经营、会营销的农民经理人队伍。

  二、发挥专家智力优势,修复通榆县生态环境

  通榆县现有盐碱化土地13.72万公顷,通过综合治理可以获得良田13.72万公顷;建设地下水库15座,总蓄水量5.9亿m3,基本上满足再造良田灌溉的需求;生态环境修复面积约13.72万公顷。

  盐碱化土地是通榆县重要且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是制约通榆县全面发展及产生贫困的重要因素。治理通榆土地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通榆县盐碱化土地属于II型盐碱化土地,即产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层结构及气候条件所造成的,其治理方法不同于I型盐碱化土地。为此,由多名专家组成的“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落户通榆县,还利用“玉米结杆液化液改良盐碱土壤及综合利用技术”在通榆县实行环境改良和生态转化,学校专家专门为通榆县制定了《通榆县环境保护中长期发展规划》《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通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此理论方案的指导下,依托吉林大学现有多项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及大连久鼎卓越科技集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以双方合作的形式去解决通榆县土地盐碱化问题。

  除此之外,2019年7月——8月校工会和团委共同组织学校专家带领6支由学校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志者队伍深入到通榆县90个贫困村深入调研,结合乡村特点,联合攻关,为通榆县90个贫困村制定了村级产业发展规划,为县政府节约了近300万元的经费。化学学院高岩副教授的秸秆转化项目投产,可实现秸秆肥料直接还田改良土壤,不仅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效降低因燃烧秸秆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地球探测与技术学院为通榆县提供了遥感测绘技术及影像图,有效地推动了通榆县易地搬迁工作的进程。

  三、立足长远,培养科技人才解扶贫刚需

  吉大自2013年接受吉林省通榆县定点扶贫工作以来,吉林大学针对通榆县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强调自我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努力提高贫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注重技术引进。根据通榆县当地的地域性和发展性,制定适应性方案,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入成熟技术;注重智志双扶。将农业、科研、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建立农业科技培训班为当地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提高当地内生动力。

  根据通榆县需求,吉大举办“通榆县精准扶贫干部培训班”,培训干部及后备干部等1000余人次;商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农业科技培训班”项目为通榆培训了1000余人次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组织不同层面人员和不同需求系统培训,有效提升了通榆县地方管理能力及工农业技术水平。

  四、引智撬动资本入驻,奠定脱贫攻坚的后盾

  切实聚焦科技扶需,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有效产能,并深深的扎根当地,为农民创收,吉大重点实施了11个扶贫科研项目,“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已落户通榆县。“玉米结杆液化液改良盐碱土壤及综合利用技术”已经在通榆县转化,注册资金3000万,年产万吨的有机肥的生产厂正在积极筹建中,预计年产值将突破亿元,将有效解决当地养殖产业污染环境和结杆焚烧的棘手问题,为循环农业发展做出贡献。植物科学学院都兴林教授优质水稻科研成果已在通榆优先转化,2019年在两个水稻示范点所在乡镇(乌兰花镇、团结乡),示范推广3个“吉大系列”水稻新品种。每个示范点种植30公顷,预计平均亩产增产50公斤,两示范点直接经济效益将增加13.5万元。预计未来3-5年,在全县推广“吉大系列”水稻新品种,覆盖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80%(约1.6万亩),全县年水稻增产预计80万公斤,直接增收240万元。打瓜饮料、油、酒等生产线项目拟落户通榆县,相关恰谈正在进行中。于银辉教授的“养殖管家”项目完成了通榆县双岗镇羊养殖合作社及邻近村养殖合作社的先行先试工作,2018年有64户的养殖合作社当年增收165.7万元,户均增收近2.6万元,增收效果明显。高岩副教授的有机肥项目,增产效果非常明显,每亩增产20%左右,每亩增收45元。

  2016—2018年7月-9月,校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织相关专业研究生志愿者对通榆县地方病和电子商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现已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并提交给通榆县卫生局。校工会推动通榆县与阿里巴巴进行战略合作,针对通榆县农产品在校内网进行了宣传,广大教职工进一步了解了通榆县的现状,更加关注通榆县的发展。学校向通榆县边昭镇派出了由崔金虎教授、张明军教授、徐颖教授和于洋副教授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科技扶贫,解决边昭镇的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包括种植与养殖),产量得到提高、品质得到改善,农民收入得到增加,人均收入增加了300余元。通过学校和通榆县政府的努力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56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2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7元。

  吉林大学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9月16日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