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陕西师范大学:大力弘扬西部红烛精神, 擎起云南景谷教育帮扶一面旗

2019-10-16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收藏

  2019年是陕西师范大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弘扬“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定点帮扶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脱贫取得重要成绩的一年。继4月底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评估检查、按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之后,景谷县在2019年高考中不负众望,多项数据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也为从前“抬不起头”的景谷教育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9年,景谷全县一本上线人数36人,远超2017年的14人和2018年的9人,完成市级下达任务数13人的361.1%,创景谷恢复高考以来的最好成绩;理科最高分636分,超过一本分数线101分,600分以上3人,全部来自于“景谷班”;本科上线人数223人,比2018年的104人增加了119人,增长率达到114.4%。

  一连串喜人数字的背后,是当地学生、家长和老师脸上一张张丰收后的笑容,是挂职干部、帮扶师生一行行不畏险远、坚实有力的足迹,是陕西师范大学“西部红烛精神”时代绽放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更是写在学校滇西扶贫征程中那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正是因为帮扶,让相距千里的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和陕西师范大学之间没那么遥远。

  最长的牵挂 最短的距离

  1941.7公里,跨越陕、川、渝、黔、滇五省,这是地图上陕西师范大学距离景谷县公路的最短距离,也是陕西师范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守教育部滇西扶贫任务、责任和使命的一段坎坷心路。

  景谷县,地处滇西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自2012年承担教育部安排部署的景谷县扶贫任务以来,景谷县的脱贫和发展问题成了师大人心里最长的牵挂。脱贫增收,产业先行,在学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技术支撑和实验室副主任、挂职干部郑鹏的牵线搭桥下,景谷县依托“陕西师大滇西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千余户老百姓种植中药材,户均年增收过万元,实现了真正的产业造血,精准滴灌。

  而受地域偏远、多民族聚集等因素影响,景谷县的教育发展始终面临着贫困学生基数大、生源外流现象严重、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突出、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等多重困境。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速的脱节成了全县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一块“短板”和“顽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西部地区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把教育作为管好长远的事业抓好。”近年来,如何改善景谷县落后的基础教育现状成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最长的牵挂。两年时间,学校党政领导程光旭、游旭群、王永安、杨祖培、任晓伟,党委常委马晓云、李贵安,原党委书记甘晖相继奔赴景谷县镇村一线14次,为当地教育找准“病根”开“药方”。学校积极搭建“领导小组+互访机制+挂职干部+合作协议”四个重要平台,确定了“1+2+X”扶贫模式和以扶智提智为先导、以阻断贫根为目标、以科教帮扶为抓手、以人才优势为保障的“四位一体”整体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对景谷基础教育的帮扶投入。随着校县《教育脱贫发展框架协议》《“景谷班”合作协议》等协议的签署,一系列教育帮扶项目在景谷县渐次落地并发挥长效作用。学校也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标本兼治、挖断穷根”为主要特色、以培育内驱力为重点的高校教育扶贫新模式,依托自身雄厚教育资源和成熟办学经验,为景谷县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奋力书写了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典型样本和时代担当。

  最实的帮扶 最深的情结

  2018年11月15日出版的《云南日报》在报道学校扶贫工作的专题新闻中采用了这样的标题:夯实基础教育,推进精准扶贫——陕西师大用心用情定点帮扶景谷县。而《普洱日报》(2019年7月14日)更以“擎起教育帮扶‘1’面旗”为题,通版报道了学校教育帮扶景谷县的典型经验和案例。

  在实施景谷县教育扶贫战略的过程中,学校一直坚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从教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培养理念,在抓牢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中将自身“师范”特色和“示范”效应贯穿始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紧扣“广、多、宽、深、常”五字方略,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实施了教育帮扶“五个一批”工程,引导带动县域教学质量稳固增强,打通了教育提质的重要关节点。

  砥砺前行的两年,“西部红烛精神”在景谷县的教育一线遍地开花。30多位“骨干红烛”走上“送教景谷”的讲台,分学科分学段培训当地教师2800余人次;109名“预备红烛”从云南来到西安,在陕西师大附属幼儿园和奥林匹克花园学校的“浸入式”跟岗研修培训班里完成了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的蜕变;8名“退休红烛”老骥伏枥,贯彻教育部“银龄讲学计划”要求和学校号召,扎根景谷教育一线,把陕西师大附中成功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移植渗透到当地学校;71名“未来红烛”通过在景谷近半年的教育实习经历,把 “西部红烛精神”融在了自己的血脉中,把祖国教育事业当作自己奋斗终生的理想。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罗连涛,云南曲靖人。2017年暑期跟随文学院“景谷县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精准扶贫创意研究”实践队深入景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被景谷落后的教育现状所触动。2018年暑假,他自己联系前往景谷一中开展了20多天的支教活动。在谈及支教的意义时,他说:“师大的人文关怀滋养了我的教师梦,师大品质对我的影响成为了我回到家乡、反哺家乡的原始动力。我想,支教是我个人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吧,我会愉快地把他坚持下去的。”除了支教外,他把自己周末兼职攒下的近两万元钱全部拿出来为景谷一中购买并捐赠了1000余本中外名著,用于学校书吧的建设。如今,这些盖满师大印章的图书成为了景谷一中孩子们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陕西师大附中退休教师王新云,现任景谷一中分校副校长,主管学校德育工作。2017年暑期,退休在家的她响应学校号召,选择和老伴一起来景谷支教。如今,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王妈妈”。合同即将到期,她却十分不舍:“支撑我留在这里的是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和纯真的心灵。虽然年龄大了,但仍旧希望能为奋斗了一生、热爱了一生的教育事业再贡献一丝绵薄之力。”如果身体允许,她想再干几年。

  最无私的奉献 最美丽的坚守

  学校在景谷教育帮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挂职干部的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扎根基层的我校挂职干部、附属中学副校长郭胜,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校资源,聚焦教育人才、文化旅游、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为景谷县争取了一个又一个卓有成效的帮扶项目,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陈宝生部长对滇西挂职干部当好“建设者、创造者、学习者、宣传者、修炼者、贡献者”等6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两年零两个月,郭胜同志舍下“小家”,尽心尽力投身工作,就是今年春节放假也没有离开过脱贫攻坚的战斗岗位。作为县政府班子成员、县脱贫攻坚工作副组长与第二指挥长,他先后挂联益智乡3个村、凤山镇2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结对帮扶8户建档立卡户;作为一名帮扶干部,他协调向贫困村捐赠水泥100吨,响应号召个人捐款4800元,为包挂户捐助物资约6000元,还积极牵线,促成省内外爱心企业和人士为贫困村及贫困学生捐资捐物共计22万元;作为一名教师,他身先士卒,主动承担教学工作,中学离城区的四公里路上,留下了他每天奔波一个来回的自行车辙和衬衣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汗水痕迹。他的学生一方面被他渊博的学识和独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所征服,一方面又因是他的学生而骄傲,回到家里寨子里也不忘跟往日的同学炫耀炫耀:你们想见县领导还得看电视吧,想见陕西师大附中的老师就更不可能了。可我们真是幸运,副县长亲自给我们上课,还是陕师大附中的优秀政治老师,你们都不知道他的课有多精彩。

  2019年7月,他把挂职任务的接力棒交给了同在附属中学的王中仁博士,将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的重任交付给了战友。离开景谷刚回到西安的那几天,他的心里总挥散不去一些“背井离乡”的惆怅。

  什么是“西部红烛精神”?“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这十六个字,写在了陕西师范大学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写在了10万多默默奉献在祖国西部基础教育一线的师大青年学子的内心深处。他是一种自信、一种情怀、一种品质、一种追求;一种用师大人的铮铮傲骨奋力擎起景谷教育帮扶的一面大旗,把它牢牢矗立在祖国西南边陲最贫瘠的教育土壤;他是一声吹响在景谷后脱贫时代的征召号角,开启了陕西师大持续围绕基础教育“扶智”、文化挖掘“扶志”、特殊教育“培智”、产业培训“育智”的“四位一体”大教育战略思路,不断书写校县跨区域协作发展的奋进之笔和美好新篇。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