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双高计划”多维度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

刘斌

2019-08-20 来源:职成司收藏

  作者简介:刘斌(1961-),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实施“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之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双高计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从产教融合、师资建设、服务水平等多维度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有针对性地破解高职教育在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以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任务内容与保障措施。这不仅是高职教育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战略之举,也是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具体行动。“双高计划”的实施,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基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实际与现实诉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从产教融合、师资建设、服务水平等多维度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有针对性地破解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形成类型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

  一、校准高职发展的“精度”

  “双高计划”的实施,再次校正、引领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定位与目标。

  (一)办学方向精准

  加强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大政治前提。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铸魂育人。

  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双高计划”建设全过程,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不偏航。铸就一级坚如堡垒的基层党组织,锻造一支战斗力强的党员队伍,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培养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定位精准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首创的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引领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建设人才强国的时代重任。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认可及期待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等地位、同等重要,但类型不同决定了特点不同。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跨界属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最具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定位。

  建国之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虽有所改变,但实质仍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产生了新需求,就必须变革供给侧。“双高计划”放眼世界、扎根中国、面向未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精准把握职业教育发展定位。要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巩固、彰显多元参与、跨界合作的类型教育特点。

  (三)培养目标精准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教育发展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实施“双高计划”,其本质就是高职教育通过自身高水平高质量的内涵建设对外在社会诉求的有力回应。当前,生源的多样性带来了受教育个体智力的多样性,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育训并举,面向人人,拓宽入学渠道,扩宽成长通道,提供丰富、公平的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人类关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提升人才培养的“高度”

  “双高计划”要求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提升人才培养的“高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永恒主题。按照党和国家战略部署,高职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促其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进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二是人才培养的层次高。“双高计划”的参建学校均为优中选优、尖中拔尖高职学校,是可体现我国高职教育绝对水平的学校,均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依据多元智能、教育目标分类等理论,面对生源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应结合1+X 证书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灵活的考试招生制度与评价机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设计,课程与职业技能证书相融通,打造学生个性发展与分流分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有能力、有潜力、有意愿的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地搭建技术技能分层渐进、分阶递进的成长通道,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达到毕业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具备更为精湛的技术技能、获得更高等级的职业证书与资格认证,形成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其升学更具潜力、就业更具实力、创业更具能力。

  三、挖掘产教融合的“深度”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双高计划”的基本原则。要挖掘产教融合的深度,探索公办高职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适应经济产业升级的需要,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以平台建设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承载力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要育训结合、聚力创新、服务转型,寻求人的全面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间的平衡点,探索平台建设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点,破解产教融合中存在的多元主体间组织、管理、运行等体制机制问题。以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转化与输出为纽带,将政府、行企、机构等多元主体间的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场地、文化等资源汇聚集中、高效配置,使其深度融合、互惠多赢、树立品牌。实现“打造一个平台、形成两个合力、推动三个创新、发挥四个作用”的目标:即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使产业与教育形成合力实现新突破、技研与教学形成合力实现新突破,推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创新,发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的作用。

  (二)以专业群建设实现要素全方位融合

  “双高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专业群建设,其目的是通过专业群建设发挥专业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专业与产业间要素全方位融合。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其难点是如何提取专业与产业间对应的要素并使之相融合。首先是要素的提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应与行业标杆企业、行业重点产业深度合作,通过健全专业群动态调整、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紧密对接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行业细分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职业岗位发展的需要,根据专业群与产业链、岗位群的对应关系,梳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文化等产业先进元素,对应分析出职业岗位的关键技能、职业素养与职业资质。其次是要素的融合。根据产业技术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产业文化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及产业发展对专业群建设的要求,高起点与企业共同开发达到国际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产业先进的技术元素、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将产业的发展要素融入专业建设之中,并为之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三)以校企合作铸就命运共同体

  “双高计划”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渐进途径和终极目标。校企合作是由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共同营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环境,若要无间隙地开展全程合作,其最优方案和终极目标便是无限性地接近“ 合二为一”,最终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一纸政令就能实现的,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持续增强高职教育的自身实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着眼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把握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以职教集团等实体运行模式吸引、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入专业教学改革和推广领域,实施现代学徒制,实质推进协同育人,使企业的资源、权益、责任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形式逐步与高职教育融汇、“智汇”,共建共享职业教育,使得校企间的效益、利益与公益产生同频共振,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1+1>2”的“一体双赢”成效。

  四、优化双师队伍的“梯度”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之一。一名“高水平”的教师主要是指在行业领域有权威性、在专业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个体,或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而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则是由权威高、影响大的专业群带头人,教学能力强、研发经验足的骨干教师,发展潜力大、业务基础牢的青年教师与行业企业大师名匠共同组成的团队,更准确的应该表述为政治过硬、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双师梯队。对梯队构成人员的年龄、学历、经历、知识、专业等结构的合理性与互补性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引进、培养、研修、储备的多种途径进行建设,难度大、周期长,但价值高、意义大。能否以专业群为基础建有一支或几支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双师队伍应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要重视双师梯队结构的合理性与建设的周期性。围绕专业群建设系统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把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协同互补的“四有”高职师资梯队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予以夯实,为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奠定基础。着重培养与培育“工匠之师”的“行业气质”与“工匠特质”,强调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双重能力要素,通过深化选拔机制、分配机制和评价制度改革,营造环境、创造条件,为教师创设专业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五、提高服务领域的“效度”

  不断扩展高职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有效性、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是衡量高职教育服务发展水平最为直观、可靠的指标。经过十余年的高职“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高职教育已经可以较好地实现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的基础职能,在技术推广、职工培训、劳动力转移、对口支援等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但通过科研、教研输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源动力、增强社会服务的持久力、拓展社会服务更深层次内涵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如今,高职教育的服务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内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已经扩展到服务国家战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艺传承、扶贫攻坚、终身学习等多个领域和层次。“双高计划”对服务发展的表述站位更高、视野更宽、格局更大、指向更明、要求更实:高职教育的服务供给将由“ 标准化”向“个性化”“精细化”“智慧化”转变。高职教育服务面向经济发展中的急需人才、区域内的中小微企业、产业链中的中高端环节、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个人成长中的切身需求。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使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即国家、行企、个人通过高职教育的服务收到成效、产生效益、获得利益,让服务对象时时刻刻、切切实实地感触到由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六、完善学校治理的“制度”

  高职教育是一种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互为交融的开放式无边界组织模式。“双高计划”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程合作,体现高职教育“高”与“职”的双重属性,彰显其作为类型教育的跨界特点。如果说产教融合等制度建设不断规范、约束、激励、推动高职院校等多元主体以多种形式高水平地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命运共同体,那么提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治理水平,完善学校治理制度,则是高职教育积极回应外部诉求、主动应对外在变革、全面顺应发展趋势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的“内修”过程。

  推进高职院校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一是要进一步深入优化治理结构,在制度层面平衡利益相关者在权责分配上的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关系,使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结构合理、责权分明。要逐步赋予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二是要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大学章程,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及跨专业教学组织的职能与作用,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双高计划”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面对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挑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须抢抓机遇。一方面,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根据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布局。随着“云大物智移”等新兴技术带来的产业与业态变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要坚持面向未来职场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要同步,人才培养要共频。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型专业,助力高职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升级,使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培养人才。适应“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建设智慧化校园,在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的同时,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集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和后勤管理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教与学、教与教、教与研、学与研的“全时化”互动,提高高职教育领域内科学化决策和精准化管理的水平。

  八、增强对外开放的“程度”

  增强对外开放的程度对于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至关重要。“双高计划”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全球视野科学谋划高职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中的责任与策略,并赋予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增强对外开放的程度,首先是形式上的开放,即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合作,探索教育外援的渠道和模式,优化留学环境,建设鲁班工坊等。其次是内容上的开放,即对接国际标准、引进优质资源、输出实践成果、推动技术人才本土化、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最终实现语言、行为、制度、心态、文化等多层面、深程度的全方位开放。在增强开放程度、提升国际水平的过程中,高水平高职学校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理论化建设,切实通过全面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确立教育品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真正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国际标准的建设者,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特色发展道路,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本文刊于《现代教育管理》2019 年第6 期)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