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

2019-10-22 来源:职成司收藏

贺星岳 曹大辉 程有娥 邱旭光

  作者简介:贺星岳(1966-),男,山西临县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研究;曹大辉(1979-),男,河南舞钢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程有娥(1963-),女,山西定襄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邱旭光(1968-),男,江西修水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双高计划”建设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基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逻辑基点和专业发展能力要素等,提出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模式,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核心能力等,多视角全方位推动。

  为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引领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教师是第一资源和关键性建设主体,其专业水平直接关乎“双高计划”建设的进度和效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双高计划”建设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时代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探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与推进策略,对于打造新时代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履行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其核心是扎根中国大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一代”。推进“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推进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二是回归本分,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三是回归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 三全”育人;四是回归梦想,积极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支撑区域产业发展,服务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

  (二)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培养大国工匠,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制造强国梦,人才是根本前提,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制造强国建设为高职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智能化生产对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产生了根本性影响,表现为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有专家认为,未来智能工厂需要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此外还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突出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二是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三是跨学科能力;四是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智能制造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什么”的学科专业发展和“如何教”的教学专业发展。同时,教师是高职院校提供服务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面对制造强国建设,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保障“教育现代化2035”: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素质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了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保障“教育现代化2035”,教师队伍是关键性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生成,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创新驱动战略”等都将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内容与模式、学习方式等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发展大环境与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很多不适应、不协调与不匹配,有很多现实问题急需解决,一定程度上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创新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加快发展现代高职教育,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定要现代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加快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基点

  无论是发挥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还是落实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都是重要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基于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发挥与根本任务落实。育人属性、职业属性、跨界属性、高等属性等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特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遵循与逻辑基点。

  (一)高职教育的育人本质: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人才培养是教师的初心和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好教师标准,以及“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新要求,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 双高计划”建设,打造以“四有”为标准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教师要坚守育人初心与时代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以“四有”教师为目标,做好学生成长之路的“引路人”,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高职教育的专业按社会分工进行设置,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教育教学强调的是“做什么,怎么做”,解决专业知识的应用问题,侧重于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识到应用、应用向技能的有效转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专业技能,缔造专业品格,提升职业素养,为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实践组织教学,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在专业技能的传授中突出实践、操作的规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

  (三)高职教育的跨界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跨越了经济与教育界的界域,是一种开放式的“跨界”教育,跨界性是其本质属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其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把产业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产业发展等元素融入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有效解决高职教育教什么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实践经验。推进“双高计划”建设,要强化高职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良性互促,校企协同育人。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设计与产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把学生培养成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工匠”。

  (四)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侧重技术应用的创新与发展

  “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的学术属性和知识属性,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灵魂,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应开展应用性研究,推动技术应用的创新与发展,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更好方式的追求。“双高计划”通过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两个建设支点,支撑服务国家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创新高质量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制造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转型升级,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创新实习实践平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具有技术运用能力和革新能力,又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适用性和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最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发挥,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整体社会服务水平,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师的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运用知识和技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问题,传承与创新区域文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要素分析

  “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应以师德为灵魂,从职业品质、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服务素养等四个维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一)职业品质

  职业品质是一种具有职业意义的个性品质,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结构的灵魂。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品质以师德为精神核心,可分解为政治素质、职业特质、职业理念与态度。教师的政治素质是关乎“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站稳政治立场,立德树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特质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展现出的稳定心理特征,亲和力、领导力、逻辑思维严谨和注重教学反思等都是教师所必备的特质。职业理念与态度是教师对待教育教学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人才培养的新思想、新理念,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观;能以良好的教育示范引导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

  (二)专业素养

  专业性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教师具备四种知识:一是专业领域知识,教师要关注专业发展前沿动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及相关的实践指导知识;二是行业发展知识,熟悉本行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技能、理念,了解行业发展规划;三是职业发展知识,关注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熟悉本专业的职业群及职业资格与标准。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专业实训能力,教师能对本专业的单项实训、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进行科学开发与有效组织;二是企业实践能力,教师能胜任企业岗位工作,具有熟练的岗位技能,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三是执业能力,教师具有高校资格证书和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或工作经历;四是校企合作能力,教师在行业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力,有能力推动校企合作。

  (三)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核心能力,也是其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其构成可归结为教育知识与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建设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四种知识与能力:一是教学知识与能力,即掌握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全过程评价学生的发展;二是心理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即熟悉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并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三是通用知识与能力,即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与安全知识,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能力等。课堂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教育素养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师的首要职业能力,可细分为三种能力:一是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即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制定评价方案等,并能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二是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即能有效组织管理课堂,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三是教学评价能力,即能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科学评价,并及时作出调整与优化。高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专业性特征明显,教学建设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教育素养之一,要求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教学改革能力,即承担教改项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二是专业建设能力,即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团队建设能力;三是课程建设能力,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优化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改革、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独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

  (四)服务素养

  服务素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教师的服务素养可划分为研究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是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要必备三方面能力:一是技术创新能力,即围绕专业难题和技术难点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获得发明专利等;二是项目开发能力,即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反哺教学;三是成果提炼能力,即能将研究成果提炼成报告、案例、论文等。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教师研究创新能力在社会领域的实践与应用,主要表征为技术服务能力、培训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培训服务能力主要指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社会培训;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指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比较被动,自主发展不足;专业发展平台不够,有效性有待提高;部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双师”能力;一些青年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不能“站稳”讲堂;高职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与社会服务偏少等。这些问题与不足都难以匹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打造新时代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应多视角、全方位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制度供给: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支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支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应从政府、高职院校两个层面双向推进。

  在政府层面,根据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首先应该建立完善高职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和资格体系,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准入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突出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并建立相应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基于中国高职教育的战略发展高度,从职业品质、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服务素养等维度制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现中国特色和高职教育特征,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与专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在高职院校层面,首先应加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建设,以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为指导,厘定各专业教师发展的专业标准,凸显专业实践能力,重视高技能师资、能工巧匠的培养,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自觉与行为自觉。其次,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建立多维度的考核指标,实施分类考核,凸显高职特色;推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聘,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分类专业化发展;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考核、激励、保障等制度,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自觉化、常态化、有效化,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模式创新:建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效力化

  基于“双高计划”建设,打造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要树立专业协同发展理念,创建校内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协同,校外的教师与企业、行业机构之间的协同,发挥“1+1>2”的效应,以最大效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校内教师之间的专业协同发展路径为:一是搭建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平台,如通过公开示范课、专业教研、专业评估活动等校本活动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是以合作研究项目为载体,教师开展跨专业合作研究,促进教师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专业发展力量,提升专业发展能力,适应新知识生产模式发展的需要。教师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路径为: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行业社会机构等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研修基地,开展教师定期到企业、行业机构挂职定岗锻炼,了解产业结构与行业发展趋势,学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技能要求与人才标准等,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二是组建校企协同创新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项目研发,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过程转化,并反哺教学;三是与企业合作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高技能人才,由企业大师带引教师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任务,解决企业的技术工艺难题。

  (三)组织形式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化

  新时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与有共同愿景的合作伙伴共同解决与应对,基于专业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强调智慧与价值理念共享,能够极大地增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感,有力地促进并实现教师自主化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根据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专业性特点自发形成的一个学习型组织,为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相互交流、支持与协助,实现个人或整体的专业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要基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以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实践中的具体困惑为学习和合作的媒介,通过学习与交流,实现教师之间专业发展优势的共享与互促,并将所学直接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形成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在构建的实践路径上,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要扮演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达成共同愿景;其次,重建教师团队文化,构建教师团队的共同愿景,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再次,变革教师教学科研的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先导,注重团队协作,强调自我反思;最后,加强资源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运作机制等建设,确保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顺利运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形态可以构建育人共同体、教学共同体、科研共同体、社会服务共同体等。

  (四)专业发展能力提升:聚焦四大核心能力模块,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全面发展

  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聚焦职业品质、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服务素养四个专业核心素养与能力模块,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全面发展。一是把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放在首要位置,以新时代“四有”教师标准统领师德建设,创新教师教育与管理,全面推动以师德为灵魂的职业品质提升。二是加强专业培训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教师专业培训,不断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实现职业教育发展动态与专业前沿知识与技术的把握,并内化为专业发展的资本,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水平。三是搭建能力提升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如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活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过关活动、专业主任能力过关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有效课堂认证”活动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通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推动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提升教学反思能力。四是提升服务素养。高职院校教师要关注区域产业布局调整,聚焦专业前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产学研联盟,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技术难题,形成相应的绩效激励考核机制,有效提升教师的服务素养。(本文刊于《现代教育管理》2019 年第9 期)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