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

“那一刻,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2020-05-0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2月9日15时,经过两轮感控培训并通过考核后,第三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杨林承穿好防护服第一次进入病房污染区工作前,主班老师告诉他已经有大量患者及家属在病房门口等候。病房门一推开,原本嘈杂的等待区瞬间安静,无数焦急等待的目光投向他们,紧接着便是黑压压的人群涌来。

  近一年内先后在CCU、RICU和急诊几个岗位流水轮转的工作经验在时刻提醒他:此时,一丝一毫的混乱都会使工作效率低下、患者焦虑加倍。稳住!必须稳住!杨林承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安抚患者情绪,并清晰解释接收患者顺序的原则,等待区秩序很快恢复。此后6个小时内,6名重型及2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顺利完成。

  4.2万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跃动着蓬勃的青春力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就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全队137名成员中有60名共产党员,其中1/3是“90后”党员。

  1993年出生的王奔是这支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医生,也是抗疫一线的临时党支部书记,2019年刚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2月6日,刚刚结束两台急诊手术的王奔接到了医疗队的集结电话,开启了穿着防护服在重症病房查房、与50名患者一一问诊交流的武汉日常。

  2月14日凌晨五六点钟的抢救,让他永生难忘。那天,武汉突然刮起大风,风夹着雨打在玻璃上,病房里一位50多岁的肾移植后患者突发病症,王奔与共同当班的赵志伶等医护人员冲到患者身边抢救,伴随着阵阵雷声为患者一下下做着心外按压……

  “由于病情过重,很遗憾我们最终没能留住他。那一刻作为医者,内心的无力和悲痛难以言语。当时,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在隔离服的密闭空间里,王奔每查5个病人就得休息10分钟。有一位患者看到了,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年轻人,有担当”,患者的鼓励让他内心充满力量。

  作为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专属医院,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8支国家和省市医疗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的134名队员整建制承担了一个病区50张床的救治任务。在他们当中,34名“90后逆行者”勇担责任、挺身而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用实际行动支援武汉,展现出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

  “90后是一群孩子,更像是一群超级战士。”朋友圈的一段文字深深触动了25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护师权怡的心。作为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党员,权怡至今对一位病人“念念不忘”。

  82岁的段爷爷,患有眼疾,临出院前,却伏案良久,自己一笔一划地给医疗队所有队员写了一封感谢信:“为了谁,拿起笔,含着泪,感谢北京医疗队,不远千里来到武汉,日以继夜不知劳累,让我创造奇迹走回家门,千言万语我不能表达,愿你们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参与这场抗疫斗争,无疑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吴超深有感触,“抗击疫情的经历是给我最好的成长礼。”

  孩子刚出生两个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金汉就赶到了武汉。“听到武汉急缺医护人员的消息,如果不来的话,一定会后悔一辈子。”金汉对家人很愧疚,但他相信以后孩子知道他父亲作为一名医生,曾经支援过这样一次战“疫”,一定会很骄傲。

  一次夜班抢救一名危重病人时,患者突然摘下无创呼吸机面罩剧烈咳嗽,飞沫沾在面罩上、散落在空气里,病人氧饱和度也一直往下掉。没有时间考虑太多,队员们立刻采取措施救治。“也许以前我们还会当自己是个孩子,但是经过这次的疫情,‘90后’已经成为了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的人。”金汉说。

  驰援武汉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医生刘中砥度过了30岁生日,他笑称自己是最老的“90后”。他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忠实承担好执行者的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主动请缨,为团队分担工作。在这段难忘的经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患者顺利出院时,回忆起他们从入院初期的焦虑到经过治疗慢慢康复,再到最后展露笑容的过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病人呼吸畅快了,咳嗽消失了,神情也愈发轻松,有时还能开个小玩笑。刘中砥医生说,即便隔着防护镜和一层厚厚的雾气,也能看到,他们的眼睛里,有了光。(本报记者 柴葳 通讯员 仰东萍 钟艳宇)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