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 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2020-01-10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教育部研制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突出中小学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强化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确保教材编审用的科学与规范。

  一、印发《管理办法》是国家教材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建设多次作出批示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进一步健全国家教材管理制度。研制印发《管理办法》是国家教材管理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一是落实中央对教材工作的新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如何整体推动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创新教材建设体制机制,健全国家教材管理制度,加强教材各环节管理等作出了新部署。《管理办法》规定,中小学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依据新形势下中小学教材管理的新要求,对中小学教材管理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全流程加强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使用、督查等管理。

  二是开启中小学教材管理的新体制。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的教材规划、制度建设和保障工作,审核国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课程教材。《管理办法》规定,在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下,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分级管理。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功能,加强审核把关,完善中小学教材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材管理,指导监督市、县和学校教材工作。

  三是顺应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新形势。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保证。新世纪以来,教材开启了多元化发展的探索,我国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全球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迅速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管理办法》充分关注当代教育发展动态,进一步提高了教材主编和编写人员的资质条件,进一步明确了教材在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适宜性等方面需要遵循的要求,助推新形势下中小学教材建设工作。

  二、多措并举,提升教材管理水平

  《管理办法》理顺各环节、各主体的关系,确保教材学段衔接顺畅、学科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教材管理制度,全方位提高我国中小学教材管理质量。

  一是明确分级负责管理体制,强化各级管理责任。明确规定在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下,中小学教材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分级管理。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特别是针对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提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国家课程教材的选用、使用工作,确保全面有效实施,要制订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市、县和学校教材工作。明确规定校本课程一般不编写教材。

  二是健全教材编写管理制度,提高教材编写门槛。规定教材要由具备条件的单位组织专家教师编写,国家统编教材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重点是提高教材编写门槛,对教材主编和编写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鼓励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术领军人物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编写教材。明确提出教材编写在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适宜性等方面需要遵循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增加单位党组织审核和社会公示程序。

  三是完善教材审核审议程序,细化教材审核要求。对审核机构、审核专家、审核要求、审核程序、审核流程、审核结论、书目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坚持凡用必审,明确不同种类教材的审核主体和责任;坚持全面把关,实行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对比审核等“五审”制度;并细化了政治审核的具体内容,明确要求政治上有错误的教材不能通过。实施编审分离制度,实行盲审制度。

  四是严格出版发行资质要求,确保教材选用规范。《管理办法》强调严格出版发行单位的资质,重点解决教材出版发行环节有关管理要求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选用使用部分对教材选用使用管理进行规范,对选用单位、选用程序等提出了要求。严格执行目录选用制度,规定国家课程教材必须在国家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地方课程教材必须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各地教材选用结果须进行公示并报备。严肃教材使用要求,规定不得以地方课程教材或其他教材替代国家课程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同时规范各类专题教育教材和读本进校园。建立教材选用使用跟踪评价机制,推动教材质量不断提升。

  五是完善教材建设保障制度,细化教材奖励措施。《管理办法》提出建立健全教材编审的保障机制和激励制度。规定承担国家课程教材编审任务,分别视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科研课题,享受相应政策待遇。还对加强教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检查监督部分强调了纪律要求、各方监督、退出机制以及追责机制等内容,重点强化对教材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处理。规定教材退出使用的几种情形,对其他违规行为提出了处理措施。

  三、强化配套,保障《管理办法》顺利落实

  印发《管理办法》是基础教育阶段教材建设的重要举措,促进提升教材管理水平,强化教材建设各环节的规范性。全面提升教材建设水平不能仅依靠《管理办法》这一制度文件,还需要做好相关的配套支撑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教材基础研究。教材研究是提升教材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做好教材使用培训工作的前提。当前,对教材内容选取、图文表征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还比较少。应在国家教育研究规划层面加强对教材研究的关注,吸引一流专家学者投身教材研究。以期通过系统研究了解教材的发展历程,把握教材建设规律。同时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编写出版单位加强教材使用培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提升应用教材改进教学的能力,并为后续的教材编修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是推进国家级教材奖励机制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落实国家和省级教材奖励制度,加大对优秀教材的支持。期望通过建立和完善教材表彰奖励机制吸引更多一流专家学者、学术领军人物参与教材建设,推出更多优秀教材。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已对国内外国家级奖励制度设计开展了系统调研。当前正进对国家教材建设奖的奖励范围、申报方案、评选标准、工作机制和风险管控进行系统调研,制定奖励工作方案。

  三是做好教材选用使用监测工作。教材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广大师生是最为关注教材的群体,是高质量教材迫切的需求者和直接受益人。落实《管理办法》关于教材使用跟踪调查的要求,对课堂中师生教材使用进行听课、座谈、回访跟踪调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获得一手资料,关系到教材质量持续进步,是一项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立足于一线教育教学需求,聚焦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材使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教材使用监测评价机制,为不断改进提高教材质量提供实践依据。

  四是开展教材审核标准研究工作。高质量的教材审核应基于明确且可操作性强的审核标准。为进一步细化《管理办法》中的审核要求,已初步制订了各学科通用的“审核工作指南”,与此同时,分学科的审核工作细则也正在研制当中。分学科审核标准,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以课程标准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材审核指标体系研究,通过系统研究分析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厘清课标对教材编写的要求,结合历年审核意见和实践经验,逐步细化审核标准,建立教材审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审核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五是做好教材建设信息化工作。教材从内容素材选取、具体章节编写、提交审核到出版发行等,各环节需要大量的文字、数据、图片采集和加工工作。传统的基于纸质的编审选用流程正在面临巨大挑战,若能抓住信息化的机遇,以大数据思维重构教材建设工作,建立教材信息库、素材库,共享教材研究成果和优秀素材,能避免大量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大大提升教材建设和管理水平。当前,教育部已经先期开展了教材审核管理系统的建设,尽快投入使用,下一步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筹,分类建设兼容性强的教材信息化系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国华)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