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江苏师范大学推普脱贫攻坚实践团深入民族贫困地区——

千里来送“话” 扶贫先通语

2020-12-2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会说普通话,对于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脱贫致富。

  江苏师范大学推普脱贫攻坚实践团对此深有感触。实践团自2018年成立以来,多次赴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开展推普脱贫攻坚实践,通过在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地从事语言文字建档、普通话教学培训和评估验收工作,帮助少数民族贫困青壮年群众跨过生活、就业上的语言难关,加快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智 扶智先通语

  2018年8月,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打召村来了几名大学生,他们是江苏师范大学推普脱贫攻坚实践团成员。

  针对打召村情况,实践团立即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调研,选取了找工作、购物、餐饮、问路、购票、就医等日常生活场景编写教材,并对该村80名青壮年进行了普通话培训。

  一听说村里可以学习普通话,村民莫小黄心里乐开了花。培训结束后不久,莫小黄就在隔壁镇上找到了一份日薪180元、包吃包住的泥瓦工工作。

  实践团成员通过调研分析发现,面向少数民族贫困青壮年的普通话培训本质上属于针对汉语零基础人员的第二语言教学。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实践团设计使用了“协同教学、同伴学习”“语流中教拼音、场景中学句型”等教学方法,一对一地教读互动,辅之以生动的表情和手势,使得教学课堂实用有趣,极大增强了培训对象的学习信心。

  有的村民因为农忙无法集中培训,实践团成员就上门入户或在田间、山头一对一进行教学培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双胶鞋,我们的足迹踏遍山乡各个角落。”实践团成员周厚宇说。

  “推普”手拉手 帮扶心贴心

  达普洛村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个少数民族村,不久前村民和社叶领到了专为他们编写的《傈僳语对照版最简实用普通话100句》教材,养蜂之余,和社叶随身携带、翻阅,爱不释手。

  和社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近两年开始养蜂,但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不识汉字,好蜂蜜难以拓开销路。“现在我不仅会说普通话,还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汉字,将来我想学怎么在网上卖蜂蜜。”和社叶说。

  为了帮助像和社叶这样的青壮年更好地掌握汉语,依托江苏师范大学国家级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践团和相关专家编写了推普脱贫攻坚专用教材《少数民族语言对照版最简实用普通话100句》。除傈僳语对照版外,目前还编写了彝语、维吾尔语、纳西语、藏语等语言对照版本。

  “一方面要贴合他们的身份特征和实际所需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要满足他们外出务工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教材执行主编刘涛介绍,目前实践团还积极对接农民图书室和基层党组织,通过入户宣传以及走进课堂、田间、集市等方式,推广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双语教法。

  情系扶贫路 携手奔小康

  得益于对推普脱贫工作的有力推进,近两年江苏师范大学探索的相关经验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指导下,江苏师范大学具体负责组织多支由国内众多高校组成的推普脱贫攻坚大学生志愿者实践队伍,足迹遍布“三区三州”。

  今年国庆节,一支主要由学生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在四川大凉山深处成立。凉山推普脱贫攻坚实践团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江苏师范大学副校长钱进介绍,“这一举措明显带动了实践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特别彰显了我们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布拖县地处凉山州高寒山区,交通不便、卫生条件差,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日常调研和教学培训的同时,实践团成员还向当地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协助当地开展脱贫攻坚。

  截至目前,江苏师范大学累计向凉山州派出27支推普脱贫攻坚队伍,参与项目学生共216人次,走遍该地民族贫困村66个,入户调研少数民族贫困青壮年2738人,直接惠及少数民族群众1.5万余人。(通讯员 吴向裕)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