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在这场战争中,复旦师生同仇敌忾,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走在抗日的最前列,发挥着先锋作用。
战争中,复旦人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他们是史迪威将军的翻译,是《大公报》的战地记者,是陈纳德飞虎队的后勤官……他们出生入死,壮怀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政治系教授梅汝王敖代表中国参与对东京战犯的审判,为祖国赢得尊严。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复旦日本研究中心宣告成立,抗战中的复旦故事广为传唱,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复旦学生军--
复旦创立者马相伯特别重视学生体质训练,在学校章程中规定,学生必须上兵操课。为此,他特聘美国军官作操练指导,后又专门聘请英籍教练。复旦公学升格为大学后,兵操被定为学生的必修课程。1926年冬,复旦学生发起军事训练运动,在校内进行操练,用实际行动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二年学校作出决定,成立复旦大学学生军,用以推行军事训练。学生军制定专门军服,与正规军相近,只是军帽作学士帽式的方角顶,以区别正规军的圆顶。学生军操练时着武装带、绑腿。戎装列队,很是威武。
复旦学生军的创建,带动了整个上海高校,各大学竞相仿效。交大、暨南、光华、大同、同济等高校纷纷成立学生军。学生军除作徒手、器械操练外,还进行实弹射击训练,但枪支弹药必须向政府申请后才能取得。为此,推举了上海市各大学学生军代表,复旦学生军司令张丰胄被选为总代表,率领代表团赴南京。到南京后,得到军政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取回一批“七九”式步枪、教育用枪和弹药等,分配到各校,使学生军实弹射击得以实现。
推究学生军的兴起,实是激于外患日剧,内弱难起,青年学子欲奋起救亡,因而颇获社会舆情的认同。这时在南京立脚不久的国民政府,抓住此机会,通令全国各大、中学校,共同训练学生军,并派遣军事教官到各校。复旦的军事教官是保定军校炮科毕业的董源清,军衔为陆军少将,可见当局重视之一斑。
“济南惨案”的发生,促使复旦学生军加强了军事训练活动,每天早晨6至7点,列队往江湾跑马厅操练,作随时赴前线抗日的准备。同年秋天,复旦大学200余名学生军配备女兵救护队、营地帐篷等,包租两节沪杭列车车厢,在司令张丰胄的率领下,赴杭州野营操练。驻杭近10天,当地人士以“军容整齐、纪律严明”嘉许。操练结束,到岳庙誓师,高歌岳武穆的《满江红》,情景慷慨壮烈,气吞河山。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攻占沈阳,东北三省岌岌可危。复旦校务会议决定,立即成立复旦大学军训委员会。规定凡身体条件允许的学生必须参加军训,全校学生编入三个大队,每个大队由若干中队、若干小队组合,女生组建救护队。
为声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复旦学生军改名为复旦学生义勇军。东北将领马占山率部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消息见报后,复旦义勇军一百多人组成“援马团”北上。到北平,受到张学良将军的招待和奖励,并赠以干粮、御寒军棉衣。“援马团”最后加入河北义勇军,转战抗日战场。
1932年,日军挑起“一?二八”淞沪战事。战争爆发,一五六旅奉命开往吴淞、蕴藻浜一线设防。复旦义勇军特地制作一面大旗,上书“复旦大学义勇军”七字。黑色的底,鲜红的字。黑色,象征钢铁,意谓抗日意志坚如钢铁;红色象征热血,表示随时准备为抗日流血牺牲。因此,复旦义勇军又名“铁血团”。50多名复旦义勇军在总指挥赵聚钰的率领下,高擎大旗,前往一五六旅,请求参战。得翁旅长同意,加入该旅,协助守卫吴淞炮台。义勇军与士兵一起,冒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坚守阵地34天,予日军以重创。后随着十九路军的撤离,复旦义勇军结束使命,整队返校复课。
其间,义勇军主委林继庸教授与化学系学生秘密制成烈性炸弹,派人潜入日本在沪海军基地,欲炸沉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旗舰“出云号”,终因日军防守严密而未果。后又协助韩国志士尹奉吉等,在虹口公园炸毙日本派遣军司令白川大将、河端居等。事后为日谍侦知,林继庸为避敌祸,潜离上海,只身赴欧洲考察。
热河省会承德继东三省之后被日军占领,复旦30余名义勇军组团,乘车北上,投身长城抗日队伍。复旦义勇军教官郭坚,悲愤填膺,奋身奔赴热河前线参战。后在台儿庄会战中不幸壮烈殉国。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内迁重庆北碚办学。为了适应战时环境,学校实行战时军事化管理,规定全校师生穿统一制服。上至校长,下及工友,无论东北流亡学生,或是官宦商贾子弟、有钱学生,无一例外。制服为灰色土布料,式样接近军服。艰难困苦的环境,反使师生关系更趋融洽,学生求知爱国热情更为高涨。
八年抗战中,复旦学生投笔从戎者计有800余人。其中为国捐躯者有梁添成烈士,在日机轰炸重庆时,驾机阻击,座舱中弹而殉国;有黄君珏烈士,在日寇“五月大扫荡”中牺牲于太行山;有黄天烈士,与日军作战时牺牲于遵化杨家峪。尤其在1943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这一段时期,复旦不少杰出学生满怀报国热忱,投笔从戎上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直接贡献。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1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