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记忆?湖南师范大学

岳麓埋忠骨 青史永留传

  山风阵阵,古木参天,来湖南师范大学不下百次,没想到在“伸”到校园里与学校连成一体的岳麓山畔,还有这样一个清幽去处:进校门前行约500米,过学校投入500万元新修的麓山忠烈祠、岳王亭等,沿岳麓山脚拾级而上,满目葱茏中依坡而建的长方型公墓立即映入眼帘。“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蒋介石当年的亲笔题词清晰地镌刻其上。

  “湖南抗战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7年里,全国范围内共发生了12次重要战争,其中有6次是在湖南境内发生的。”陪同采访的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刘起军、副部长龚名介绍说,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湖南成为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区,在此后将近7年时间里,日军陆续调集80多万兵力入侵湖南,中国军队先后集中140多万兵力进行了英勇抵抗,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湘西会战,共打死打伤日军29.3万余人,占侵华日军伤亡总数的1/10。而这几次大战的指挥所--第九战区战时指挥所,就设在岳麓山上。

  当然,战争中中国军队也伤亡惨重,持续了仅23天时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伤亡人数就达2.8万多人。此公墓就是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时任国民政府73军军长的韩浚,为纪念这6次大战中阵亡的本军将士,指示专人督建的。

  据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老教授李长林介绍,73军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部队,是一支典型的“湘军”,6次大战,73军都参加了,主要担任守卫和追击任务。1939年9月14日到10月10日的第一次会战中,73军在日军气衰的情况下,与兄弟部队一起反攻,致敌死伤惨重,日军死伤2万多人,中国军队死伤则达3万多人。1941年12月23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第三次会战时,“第十军固守长沙,后又增援第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以炮兵支援守军坚守阵地,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并歼灭白沙岭阵地日军。”

  李长林特别提到,在最后的湘西会战中,73军“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暂编第五师”少将师长彭士量。彭士量是湖南浏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1943年11月初,日军调集10万兵力进犯常德,彭奉命守卫石门。11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石门,攻入73军指挥部。危急关头,彭率警卫连冲杀,找到了被打散的军长汪之斌,请求“暂5师”坚守石门县城,掩护军长率主力突围。11月14日,日军攻势更加凶猛,守军与敌展开肉搏,彭亲临前线督战。午后,敌仍进攻不已,“暂5师”伤亡十之八九;傍晚敌加紧围攻,城区被炸,阵地工事被毁。15日凌晨,彭集合数量极少的残部,向西部突围,力图收复一块阵地,没行多远,敌机飞来,投下重磅炸弹,并用机枪扫射,年仅38岁的彭士量身中数弹,永远地倒下了。部下们在装殓他的遗体时发现了一纸遗书:“余献身革命……早具牺牲决心,以报国家。兹奉命守备石门,任务艰巨,倘于此次战役中,得以成仁,则无遗憾,惟望我全体官兵,服从副师长指挥,继续杀敌,达成歼敌任务。”1984年,长沙市人民政府追认彭士量为烈士。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17日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