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战火,河南大学先后辗转迁徙8年之久。漫漫8年流亡路,师生们虽饱受了饥与寒的苦难,经历了血与火的灾难,但始终没有忘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宗旨,在艰苦办学的同时,为所到之处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为山区人民带去了进步的思想。当地人民也与河南大学师生同呼吸共命运,甚至不惜生命回报河南大学,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李忠贵一家三代为河南大学师生守墓,便是其中的佳话。
分离61年,相见时已阴阳两隔
今年8月5日,对于90岁的老人焦文枝来说无疑是个特殊的日子。在女儿、侄儿和外甥的陪伴下,前往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石坷村看花岭,“寻找”失散61年的丈夫辛万龄。
虽然奔波了两天,但到了看花岭时,老太太所有的劳累都消失了,坚持要自己沿着山路走上去,就连野枣树上的刺扎在腿上,她也没有吭声。
走了约3分钟,由于山路太狭窄了,搀扶她的人实在无法行走。在旁人的一再劝说下,老太太这才同意由外甥背着向上爬。终于,他们来到了辛万龄的坟前。
外甥王自武把一捧鲜花放在了坟上,跪在坟前,用脸贴着泥土,等他抬起头时,脸上已满是泪水。二女儿辛世秀哭出了声:“我一辈子没叫过爸爸,叫您一声爸,您听见了吗?”
一看到女儿和外甥伏地痛哭,焦文枝刚才要自己上山的那股劲儿迅速不见了,一下子瘫软在身边人的胳膊上,放声痛哭。这一哭,仿佛要把60多年的辛酸和泪水完全释放出来,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61年的亲情分离,悲欢离合,记录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五?一五”惨案,河南大学永远铭记
那座坟,埋葬着河南大学的3名师生。他们是:朱绍先、辛万龄和吴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铁蹄随即践踏黄河流域。地处开封的河南大学为保存河南高等教育的火种,自1937年12月开始,过平原,渡大河,翻高山,先后辗转迁徙至豫南鸡公山、豫西南镇平,后北越伏牛山,于1939年5月底抵达嵩县。学校决定将医学院留在县城,校本部和文、理、法3个学院前往潭头。潭头的办学历史达5年之久。
“抗战流亡期间,河南大学在潭头的5年是黄金时期。”亲身经历过流亡的河南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宋景昌已经90岁了,他回忆道:“那时候学生学习刻苦,生活相对稳定,取得的成绩也最辉煌。”
流亡期间,每到一处,河南大学都坚持办学不辍。到达潭头后5天,河南大学的师生就开始上课,并克服种种困难,使教学工作持之以恒,科学研究得到创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发展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宽。
在潭头时期,河南大学还创办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河大文学院附属简易师范学校、伟志小学、幼稚园、农民业余夜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除开设各类学校,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之外,河南大学师生还给山区乡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每周末都有剧目出演。同时他们还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当地人民提高农作物产量。
流亡中的河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更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加强对抗日工作的宣传。当年七七中学的学生、如今已经70多岁的退休教师党长泉介绍说:“这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当时各国立大学同行院系所不及。他们的教学突出了国防意识教育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教育,并不顾当局禁令,以学术自由为口号,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课堂上公开传播马列主义哲学,精心培养传播抗日思想的爱国人才。”
然而,战火还是烧到了潭头,打破了校园的宁静。1944年5月中旬,日寇侵占距离潭头50公里的嵩县。在学校的组织下,河南大学师生开始撤离潭头,但部分师生来不及转移,5月15日上午9时许,日本鬼子数百人分两路侵入潭头,遇到穿着学生服装的或者打扮像教师的,甚至发现手上没有茧子、理学生式平头的男人和剪头发的女人,格杀勿论。“五?一五”惨案中,河南大学师生被日寇屠杀16人,失踪25人。
经历了“五?一五”惨案,河南大学不得不继续流亡,先后迁徙到豫西南荆紫关、陕西西安、宝鸡等地。
守墓61年,老人心愿终于了却
日寇走后,李忠贵的父亲李永信在一大片野枣树前,发现了两个河南大学师生的尸体和身负重伤的朱绍先,朱绍先被日寇割开了肚子,浑身是血,痛苦不堪。李永信将其抬回家中,对他的伤势束手无策,只能喂些饭,但朱绍先的肠子断了,上边喂着,下边流出来……就这样,3天后,朱绍先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李永信在另外两个死难师生的身上找到了私人印章,又翻阅当地遗留的河南大学通讯录,查证了他们的身份和籍贯:一个叫吴鹏,是农学院的助教,另一个叫辛万龄。李家人擦洗干净他们的尸体,并换上干净的衣衫,将这3个人埋在附近的看花岭上。60多年来,李忠贵一家三代人一直为他们守墓。
潭头惨案发生后,他们曾在报纸上刊登过寻人启事,但没起多大作用。后来由于吴鹏和朱绍先的家属都找到了,寻找辛万龄的家属就成了李忠贵暮年最大的心愿。
今年7月18日至24日,河南大学组织了“重走抗战时期办学路”活动,旨在让师生铭记那段流亡的历史。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的部分教师连同部分媒体记者一起从开封出发,经嵩县、潭头到荆紫关、镇平,沿河南大学流亡路线,探寻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流亡故事。在采访李忠贵老人时,得知老人的心愿后,各媒体纷纷刊发文章,帮助老人寻找辛万龄家属。
活动结束后,平顶山市平煤集团党校的王自武看到了有关报道,称辛万龄就是他的外祖父,外祖母焦文枝还健在。辛家人在学校的帮助下,见到了李忠贵,最终了却了老人的心愿。
在抗战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这段跨越了60年的思念与等待,折射出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岁月。60多年了,河南大学永远忘不了那段历史。忘不了,风餐露宿的流亡路;忘不了,执著追求的办学梦;忘不了,水乳交融的校地情。这段历史见证了焦文枝家人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李忠贵家人的仁义朴实,见证了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辗转办学的艰苦,更见证了河南大学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的精神。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8月1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