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不易表述的历史,这也是一段值得表述的历史。
对历史大手笔的真正体味,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历史搭建的武汉大学珞珈校园舞台上,国共两党曾联袂演出过一段风雨同舟的“武汉抗战”剧目。唯有在当下静心重温,才更觉厚重。
珞珈高邻
武大校园有两处不可忽视的建筑,半山庐和十八栋。
前者位于珞珈山腰西北,后者处之东南,相距不足400米,信步可到,皆建于20世纪30年代国立武汉大学初创时期。悠悠数载,它们经历过一次次居住和办公更迭,目睹着珞珈山色的春秋交替。几乎每天都有名师大儒、莘莘学子从其间经过。
但鲜有人知,在67年前--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为携手共谋抗日大计,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寓居半山庐,周恩来和邓颖超曾下榻十八栋。
从武大逸夫人文馆向南走过来,迎面就是珞珈山(闻一多赐名),沿右侧有明显坡度的环山路上去,不过百米,即到半山庐。半山庐竣工于1933年,高达7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檐为入口,外观特别之处在于8个飞檐毫无雕饰讲究,整栋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表质朴无华,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浑然一体。
半山庐虽依山而建,但庭前却异常开阔平坦。当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蒋介石在此居住,半山庐也成了他重要的办公场所,他常在此接见军政要员,可想见当年半山庐前的车马喧嚣、门庭若市。
离开半山庐,向左沿山路往珞珈山东南方向走,约莫400米路程,就可到周恩来旧居--十八栋。这是一栋标准英式田园别墅,红瓦青砖,地基开阔,庭前屋后被参天大树环绕。别墅由两个哥特式风格的拱形门栋分开,楼栋之间有一个精致花园。现居古楼的崔姓女主人告诉记者,别墅中主要水管等必备硬件,都是周恩来夫妇先前用过的。
历史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戏剧意味,难以想像,就在这座美丽的珞珈山上,国共领导人蒋介石与周恩来,竟如此依山毗邻而居,长达一年之久。
在周恩来与蒋介石毗邻而居的1937年至1938年短短一年中,中国时局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继上海、南京接连失守之后,武汉也面临沦陷。值此国难当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伟大合作在武汉会战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潮。
徘徊在8月的珞珈山间,回首67年前的那段历史佳话,无论远观近看,都令人神往。
国共携手
1937年末的武汉萧瑟阴冷,汉水与长江湍湍交汇流经的江汉关江面,铅云低沉、风急浪高。12月18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从延安风尘仆仆地抵达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武汉,国共武汉抗战的合作序幕由此拉开。
从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戎装照片中,仍可见周公当年风采,剑眉、星目、英气逼人。周恩来的到来引起了武汉各界及全国民众的空前关注,舆论认为,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的率团到来,意味着全民抗战已顺利实现。
白崇禧在其回忆录中,曾经提到他向蒋介石介绍毛泽东刚刚发表的《论持久战》,被蒋介石授权指挥武汉会战的白崇禧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获得了蒋介石的认同。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在战略上保证了武汉会战最终实现作战目标。
武大档案馆老馆长徐正榜教授向记者介绍,1937年12月初,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由南京飞抵武汉,入住武汉大学的半山庐,组织、指挥武汉大会战。
蒋介石在珞珈山设立了国民党高级军官训练团,并亲任团长,检阅军官,还在珞珈山上观看中国空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激烈空战。
据周恩来当年随行工作人员童小鹏回忆说:“那时周恩来和蒋介石都住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上,经常会在散步时遇到。”相传,周恩来在武大校园散步时,常会遇到李宗仁、蒋介石等,彼此相谈甚欢。周恩来在此期间在武大作了题为《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等三次演讲,鼓舞了师生们参与抗战的决心和夺取胜利的信心,引导进步学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陆续走向敌后和广大农村,积极地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中旬,安庆失陷,武汉会战揭开序幕。蒋介石亲自出任武汉会战总指挥,调集130个师共计百万大军,与40万日军在武汉外围展开长达4个月的会战。
在日军咄咄逼人的全线进攻面前,国共双方进行了多层面的合作。共产党方面,曾经在武汉协助国民党军队进行军政训练;中共长江局还以合法名义直接参与了武昌珞珈山军官训练班的工作,向许多国民党军官传授游击战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在国民党方面,允许共产党在国统区设立八路军办事处,方便了共产党在国统区积蓄革命力量,筹集军需物资,并向抗日前线输送人才。作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分子,武汉会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军需用品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武汉会战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进行的规模最大、作战地域最广、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大会战。会战从1938年6月12日日军进犯安庆始,到10月25日武汉失守,共持续了四个半月。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武汉会战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会战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十多万人,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为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争取了时间,为相持阶段作了重要的物资准备。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再也没有能力调动40多万大军作战略进攻性的大会战了。从这个角度上看,武汉会战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从世界局势上看,武汉会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既打破了日本“北进”侵略苏联的计划,也推迟了日本“南进”的计划,为美国准备太平洋战争争取了时间。
武汉会战67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珞珈山上--昔日武汉会战的军事指挥中枢,在半山庐和十八栋两栋楼前徜徉良久,体味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不禁百感交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